工商社論》政府對化解斷電危機應有的長短期作爲

工商社論

今年5月中旬,臺灣地區受到持續乾旱以及氣溫升高的雙重衝擊,一週之內出現兩起大停電事件。誠如蔡英文總統所說,此不只是讓正承受疫情升溫影響的一般大衆憤怒的表示難以接受,對於正要迎來就職五週年的蔡總統,自然更是直白的反應「我也很難接受。」爲此,她在517大停電的次日,就立即要求行政院應全面檢討電力調度因應極端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新挑戰

做爲國營事業臺電公司直屬主管的經濟部王美花,也就如響斯應的表示,短時間停電兩次確實非常不應該,而「政府不能怪東怪西」。並指出臺電從電廠管理、應變速度、機組排休等相關調度,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責成臺電要在一週內提出改善電力調度報告

王美花部長對臺電穩定供電所提示的三大改革方向,的確是切中要害,而臺電也針對供電吃緊議題,於18日當天就立即啓動三項因應措施。整體以觀,似乎顯示上自總統、閣揆,下至經濟部、臺電,都展現出良好的危機處理能力。但如果進一步檢視,包括電力調度缺乏彈性、歲休排程未能配合檢討氣候變遷、熱島效應所可能帶來用電需求升高的新變數,以及發電機組備用備轉計算標準已不符實際等,臺電以及經濟部如果有風險管理的意識及運作機制,又怎麼可能一而再的出現大停電的場景?

於此也許應回顧與反思,臺電從長期以來被視爲國營事業的模範生,承擔起臺灣從傳統農林漁牧第一產業爲主的經濟型態,逐步升級爲以生產製造第二產業爲主的經濟型態,再進化爲轉型成以服務業爲主的第三產業,同時也承擔高科技產業朝尖端化轉型的需求,持續維持穩定與廉價的電力供應,何以近年來會快速淪爲遭到各方質疑、責難的對象?不論是核電的存廢、燃氣廠興建的爭議、風電廠與太陽能電廠投入發展所遭遇的種種波折,以及想要啓用火力發電卻遭到抵制等,在在讓臺電陷入動輒得咎的困局。從而,也就使得臺電的公司文化,從傳統的勇於任事、積極作爲,於近年來轉爲消極保守、被動迴應。即使明知面對乾旱高溫的氣候新常態,在應變對策上卻是心存僥倖的消極不作爲。也使得臺電從向來的國營事業模範生,快速淪落爲與狀況百出的臺鐵成爲公營事業的難兄難弟了!

因此,如果從危機就是轉機的角度來看,這一波的大停電事件,也許正好可以給臺電,以至經濟部、執政當局一個管理、施政上轉型的契機。准此,當務之急固然是要確保電力調度不致於再出現供不應求以及重現大停電的情形。但是這些改善方案,只能算是治標。而全民以及不同產業所期待的,自然是希望能夠與時俱進的推出可以兼顧永續發展,確保供電無虞治本之道。

沒有錯,想要讓產業能夠永續發展,供電能夠確保無虞,不能只是閉門造車的做一些低階的組織改造或產業轉型,而是一定要切記是否能與國際接軌。以臺電的本業而言,近年來臺電的確已經致力於規劃調整增加電力供應潔淨能源的佔比。包括減少到停用燃煤火力發電,以及基於非核家園的前提停止核電廠的運轉,轉而致力於開發太陽能光電、風力發電等綠能發電模式,以及維繫天然氣發電、水力發電的供電模式。然而,姑不論發展風力發電必須面臨穩定度不足的風險,太陽能發電同樣面臨的日夜落差,以及諸如漁電共生等模式所引發對環境及養殖漁業衝擊的爭議。而燃氣發電所面臨的三接案對藻礁的破壞之爭議更是已升級爲8月公投的案件,至於水力發電如果近年來臺灣氣候乾旱已從偶發事件轉爲「新常態」,則在面對不同的挑戰與爭議下,執政當局所執意推動的新電力供應方案,是否能確保長期的供電無虞,其實是存有很大變數!

要突破此一困局,同時符應國際能源總署(IEA)於18日發表的最新報告,針對全球能源業欲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所提出的六大目標,其中就具體標示全球的發電業必須在2040年前就達到淨零碳排。因此如果只是在一週內提出改善電力調度的報告,就以爲可以交差了事,卻無視於19年後的淨零碳排大限那可真是後患無窮了!

要兼顧短期不斷電及長期發電零碳排,臺灣除了投入太陽光電與風電的開發之外,其實也應正視發展綠色氫能產業的另類選項。根據國際氫能委員會的最新數據,目前全球各國已經啓動多達228個氫能計劃,而其中有高達55%位於歐洲,因爲歐洲已將綠色氫能視爲能源轉型的重要組成,而IEA也估計到2050年氫能在全球能源的佔比將從目前的1%增至18%。也就意謂着轉型發展綠色氫能,既有龐大的市場潛能,又能有助於減低碳排放量。遺憾的是,我們的政府迄今仍未見對此做出任何的迴應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