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缺工和缺人才需有長期的教育政策配套
工商社論
「黑天鵝」作者(Nassim Taleb)指出,黑天鵝效應有三項特性:稀少性、影響極大、事後諸葛,黑天鵝最常被誤用的情形,就是認爲它可以被預測。「灰犀牛」作者(Michele Wucker)指出,灰犀牛跟黑天鵝很像,都會產生劇烈的影響,但兩者相反之處在於,前者機率大、可預期,後者機率小、不可預期。
然而,灰犀牛雖然機率大,可預期,但就像是人看見一隻犀牛向你衝來,會嚇得在原地無法動彈,許多領導者雖然能看見灰犀牛,卻因爲種種原因推遲決策,最終失敗。因此相比黑天鵝,領導者更應該先處理灰犀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國無遠慮必有大患」,臺灣產業十餘年來最擔心的灰犀牛是「五缺」問題,近年來已陸續發生,特別在缺電、缺人才、缺工特別嚴重;其中缺工和缺人才正是灰犀牛的典型。
產業界多年來不斷提到國內缺工和缺人才的問題,也指出教育政策要有所改進,才能因應未來國家的發展需要。但臺灣20多年來的教改以鬆綁、快樂爲主要訴求,充滿變動性和不確定性。臺灣孩子在教改的衝擊下,快樂不可得,程度卻逐漸下滑,令人感慨與憂心。
尤其近年來,教育部不斷弱化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大學STEM畢業生大幅減少、大學科系調整又僵化,已無法因應產業發展需求。依據教育部統計,大學STEM畢業生在2017至2020年間,從10.1萬人減少至9.2萬人,佔比也從2015年超過40%降至2020年約32%。
產業發展是沒有捷徑或是彎道超車的僥倖,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紮實基本功,科技研發植基於紮實理工STEM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STEM教育是需要從小學、中學就重視的,若沒有這樣理念的教育部,恐無法培育出「腳踏實地、願意深耕技術」優秀的臺灣未來工程人才,沒有優秀工程人才,就將看不到臺灣未來的產業發展。
臺灣的出生人口在1963年是大於42萬人,1998年已低於30萬,2008年又低於20萬,2021年又降至15萬3,820人;所以自2017年大學已招生不足,目前已有多所大學退場;爲了解決招生不足問題,大學只好招收外籍生,如果是大陸生,因語言相通,學校幾乎不需要費心,只要想辦法招人即可;可惜在抗中保臺及新冠疫情肆虐下,兩岸關起學生交換和求學的大門,大學受傷甚重,只得朝別的國家招生,東南亞和非洲就成爲重點招生的國家。
然而臺灣對東南亞和非洲招生有語言、政治、外交等問題因素,大學招生只得仰賴兩地仲介幫忙,仲介者按學生人數收費,差的仲介會編說臺灣政府或學校有獎學金,沒錢付學費沒問題,學生只要有機票費和繳交仲介費就可以來臺安心讀書了。有些學生到臺灣才發覺受騙,必須工廠打工換學費和生活費,好的工廠按《勞基法》行事,黑心工廠會剝削勞工,美國國務院出版「美國2021年人口販運問題報告─臺灣部分」就批評臺灣有些大學招募外籍學生,卻將他們置於剝削性的奴工勞動條件中,此不僅重創臺灣高教的國際形象,更加速臺灣私校經營陷入困境。
其實語言相通、經濟情況相對好的大陸學生應是最適合臺灣,又可以加強兩岸的交流,更進一步瞭解彼此。我們除了新南向政策外,應有從更長遠的戰略思維。
綜上所述,我們瞭解五缺(水、電、土地、人工、人才)是臺灣產業的灰犀牛問題,而在臺灣土地是無法增加的,故應先規劃國家的基礎產業、主力產業、新興產業及各產業類別間,需要根留臺灣合理比例及所需的資源,若超出產能就要移往海外;若是缺工,可先引進海外當地勞工來臺工作,優秀員工就可成爲未來海外廠幹部或員工,以解決五缺部分問題。至於產業相關研發,員工教育訓練根留臺灣,就要爲大學找到優秀的學生來源。
然而這都屬於治標方法,治本之道,還是要從長期的教育着手,國家長期的經濟發展,植基於教育的養成,我們不能因爲很難解決就視而不見也不處理,等灰犀牛撞來時,就只能嚇得動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