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不缺電是基本要求,減碳纔是目標

工商社論

「電」,是高科技產業和節能減碳的核心問題,更可能成爲空污的源頭,危害國人的身體健康、甚至日常的民生用電

蔡英文總統就任五年來,大步邁向「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從離岸風電到太陽能光電,「50-30-20」的天然氣-燃煤-再生能源之配比,近年在衆所矚目下,有序的進行。然而,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目標的訂定,除了量力而爲,爲不可預知的未來,留下可能轉寰餘地;最重要的是政策措施相互掣肘,不利於達成明鏡高懸、具有普世價值的節能減碳之政策目標。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對於全體國人來說,不缺電、不要發生無預警的大停電,只是老百姓卑微的要求。

513大停電的隔天科技部產學園區業務司新聞稿指出,受到的影響共有:竹科生和宜蘭園區27家、中科臺中虎尾園區21家、以及南科臺南園區7家的廠商。然而,全臺灣超過1,100萬戶次的分區輪流停電,卻是在缺水新冠疫情失控的當下,大停電不但引爆民怨,更讓全民憂慮的是,等到炎炎夏日大駕光臨,到時候市井小民要怎麼辦?

面對全球的氣候治理,受害於不分季節的極端氣候之災難,各國政府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積極籌劃達成減緩地球暖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基於2025非核家園的總目標,副總統賴清德近四年前擔任行政院長時,進而設定三個減碳的目標年,包括:2030年公務車輛全面電動化,2035年機車電動化,以及2040年汽車進入全電動車的時代。

配合政府和下單大客戶的要求,企業也主動提出利己利人、節能減碳的配合措施,其中最受各界矚目的就是,臺積電在今年提出要在2030年之前,達到節能20%的目標。相對於政府而言,企業達成目標的「組合拳」,更有效率的原因有二:務實訂定特定期限內,有能力達到的目標;以及在企業社會責任的課責,推動整條產業鏈的「綠色製造」。

從半導體產業採用綠電,到節能家電、透過減稅措施,加速燃油汽機車的汰舊換新,更進而補助不會製造廢氣污染的電動機車,在提供電力的同時,「減少碳排、改善空污」,一直都是政府長期努力的政策方向。但是,日前貨物稅條例的部分條文修訂後,針對節能家電和燃油汽機車汰舊換新的補助期限,透過修法予以展延,卻又和政府自己設定的目標互相沖突。

例如已經三讀通過的該法修正案,汽機車汰舊換新,每輛可以減徵貨物稅最高5萬元的期限,延長五年到2026年1月7日。但是延長五年燃油汽機車的汰舊換新補助,意味着兩件事情:其一,對於機車族的民衆來說,汰舊換新的補助,經濟誘因不足;其二,到2025年底前,最嚴重的移動污染源,由汽機車排放出來PM2.5和PM10的車輛廢氣,將難以有效改善。比對減碳的三個目標年,2030年前,將公務車輛全面電動化,這是操之於政府。將汽機車汰舊換新的補助期限延後到2026年1月,則勢必影響到2035年的機車電動化、以及2040年汽車全電動化的時程

而一旦沒有辦法如期達成解決移動污染源的問題,就算能夠在2025年,達成「50%天然氣-30%燃煤-20%再生能源」的目標,乾淨的光電只有20%,另外80%,則是排放溫室氣體較多的「煤」、以及較少的「氣」。換言之,政府一方面嘗試做到汽機車全面電動化,以減少影響人體健康的溫室氣體排放;另一方面,則只追求20%、供電不夠穩定的綠電,而以80%的「煤電」和「氣電」做爲臺灣在2025年之後的能源供應的主力!兩相檢視,究竟是「2025非核家園」,還是「減少碳排,改善空污」纔是全體國人所殷切期盼、政府應該追求的目標,科學的證據,其理自明。

而不容忽視的,還有2018年支持在非核家園的過渡期間,「以核養綠」公投民意之展現。在513大停電之後,如何解決「不缺電,但卻分區輪流停電」的電力輸配問題。更值得重視的是,高雄興達電廠的煤電「南電北送」,和彰化離岸風電場的綠電「南電北送」,都同樣涉及到電力供應的穩定性、電網輸配送的離峰尖峰之安全性,如何在2025年之前履行總統對全體國人所說:「不缺電」的政治承諾,並且做到「減碳排,顧健康」,這是民生問題、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如果「重啓核四」,已經不可能做到,則在「2025非核家園」的過程當中,現有核能機組的延役,「以核養綠」的階段性政策,就必須是總統的政治選項之一。無論如何,實現「不缺電」纔是真正的體察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