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是…那什麼纔是…」夯 司法院專案報告竟也用

記者洪欣慈臺北報導

總統馬英九帶起的時事句「這不是…,那什麼纔是…」在網路上爆紅,網友紛紛照樣造句,如今連行政機關也跟隨潮流司法院3日在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中,針對人民觀審制度推動預算5分之1遭凍結,提出要求解凍的專案報告,但報告中的用句竟出現「如不是民意,那什麼才叫作民意」,遭民進黨立委吳宜臻嘲諷「專業何在」。

▲司法院3日在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中提出的專案報告中,竟出現「如不是民意,那什麼才叫作民意」的時事用句。(圖/取自吳宜臻臉書)

司法院3日針對立院凍結人民觀審制度推動預算5分之1的決議向司委會提出專案報告,雖名爲「專案報告」,卻被立委發現在報告中出現與司法院慣用中性語調不符的「時事用句」。

報告中,司法院在針對「觀審員具表決權」所做民調的相關敘述中提及,「經隨機抽選民衆意見調查結果可知,有85%民衆較傾向支持觀審模式的人民參與審判形態」。隨後又自問自答稱「或許有人會質疑,樣本數僅有27份,代表性稍嫌薄弱云云,但這27位參與審判民衆,既經隨機抽選,似不得僅以表相『僅有27份看待』,該27人的意見,如不是民意,那什麼才叫作民意」。

對於司法院的「活潑用句」及僅採27個樣本的民調結果,吳宜臻指出,27個樣本不能算是一個有效抽樣,且民調僅針對模擬法庭實施的「嘉義士林地方法院轄區居民」,在樣本數和代表性上都顯不足,「沒辦法公信力」。

再者,吳宜臻說,司法院這樣的用字遣詞也相當不妥,專案報告屬正式文件,以帶有立場語句下結論顯得「不專業」,若27個抽樣數就能代表民意,豈不是任何民調都可以被如此解讀?司法院則允諾會調整用詞,提出新的報告。

她進一步表示,欲探測人民對審判制度態度,單純用民調本就不易呈現,司法院對讓人民參審的態度仍太過保守,應針對陪審、參審、觀審等不同做法,以及不同屬性案件提供人民更多模擬法庭選擇,藉由實際操作,纔可以瞭解人民對不同案件的見解感受及對審判制度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