牝雞司晨中的“牝雞”究竟是什麼雞
古代宮廷劇中,每當皇帝連續寵幸某個妃嬪,大臣們就會上奏勸諫,文中自然少不了“牝(pìn)雞司晨”一詞,那麼這個“牝雞”究竟是個什麼雞?
古人對動物的性別區分非常細緻,除了現代人熟悉的“公母”“雌雄”外,還有“牝牡”,多指陸地上的走獸。其中“牝”代表雌性,而“牡”則代表雄性,“牝雞”即母雞。牝雞司晨,意謂母雞掌管天亮鳴叫事宜。根據一般的生活常識,牝雞下蛋,牡雞報曉。因此,牝雞司晨是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
作爲典故,牝雞司晨最早見於《尚書·牡誓》:“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爲大夫卿士。”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起兵伐商,在牧野決戰之前,他動員將士時發表了一通誓辭。他認爲商紂王暴虐無道,寵信妲己,將朝政落於妲己之手,所以必須討伐。爲了讓自己的誓辭更有信服力和鼓動性,周武王引用了“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這樣的一句周族古語,稱如果母雞在早晨打鳴,那麼這戶人家一定會衰落。後來西漢經學家孔安國註釋道:“索,盡也。雌代雄鳴則家盡,婦奪夫政則國亡。”意思是婦人不應掌握權力,否則就會導致朝政破壞,國家滅亡。從此,“牝雞司晨”成爲了女性干政的專用詞,也是對古代女性最大的污衊。
至西漢,哲學家焦贛在他所作的《易林》中記載了許多與雞鳴相關的事象,並且多爲不祥之兆。其中“牝雞司晨”多次出現,如“牝雞司晨,主母亂門”“牝雞司晨,主作亂妖”“牝雞司晨、主作亂根”……當牝雞司晨成爲卦爻辭的事象後,更是被後世政治化應用。
據《後漢書·蔡邕列傳》記載:“時妖異數見,人相驚擾。其年七月,詔召邕與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華、太史令單颺詣金商門,引入崇德殿,使中常侍曹節、王甫就問災異及消改變故所宜施行。邕悉心以對……”漢靈帝時期,宮中常見各種怪象,蔡邕等人被漢靈帝叫去解答,其中對於“牝雞司晨”這一現象,蔡邕解釋道:“臣聞凡雞爲怪,皆貌之失也。其《傳》曰:‘貌之不恭,是謂不肅,時則有雞禍。’孝宣帝黃龍元年,未央宮輅軫中,雌雞化爲雄,不鳴無距。是歲元帝初即位,將立妃王氏爲後。至初元元年,丞相史家雌雞化爲雄,冠距而鳴。是歲封后父禁爲平陽侯,而女立爲皇后,王氏之寵始盛。”蔡邕引用了新莽代漢前,王氏家族逐漸昌盛的歷史,以牝雞雄變的相關事象加以對應,從而諷諫漢靈帝。
唐太宗的長孫皇后也因“牝雞司晨”一詞在史書中獲得美贊。據《新唐書·長孫皇后傳》載:“與帝言,或及天下事,辭曰:‘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可乎?’”唐太宗跟長孫皇后在一起聊天,聊到朝政之事時,唐太宗想聽聽長孫皇后的想法,結果被長孫皇后一口回絕。這裡體現出長孫皇后從不幹政,也正因如此,長孫皇后獲得了賢德之名。
到了現代,“牝雞司晨”作爲有着明顯時代痕跡的詞語已經很少被使用,但卻有了科學的解釋。原來“牝雞司晨”真的存在!這是因爲古代的雞多爲家養,在養殖過程中,母雞受到養殖環境以及自身激素、物質代謝的影響,會有內分泌失調的表現。當母雞失去分泌雌激素的機能後,雄性激素的分泌會使母雞中止產卵,發出公雞的鳴叫聲,逐漸長出公雞的副性徵。
文/金陵小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