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付危機、業務停滯 信託機構加速“洗牌”

(原標題:兌付危機業務停滯 信託機構加速“洗牌”)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蔡越坤  “以前信託機構是‘年年難過年年過,年年過的都不錯’。但是,2020年以後難過的機構確實很會難過。”一家頭部信託機構的高管如此形容其對信託行業今年形勢的感受。

誠如其所言,據經濟觀察報記者觀察,2020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信託行業不良率持續提升,68家信託機構進入加速“洗牌”階段。例如,安信信託、四川信託、華信信託等接連爆出兌付危機,開始引進戰投化解兌付危機。

關於背後的原因,11月5日,用益信託人士對記者分析表示,有外部環境的因素,也有信託公司自身內部的原因。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模式轉變,貿易摩擦不斷,國內消費增速放緩,有效投資增長乏力,經濟金融環境更加複雜多變。同時,信託業在發展中也遇到了強監管趨勢,信託公司在展業中合規問題日益凸顯,體現爲在快速發展中風控意識不足,核心業務模式尚未形成。可以說,行業發展成現在的情況是偶然中的必然。另一方面,下半年以來,標品投資會更多受到信託公司青睞,在監管趨嚴背景下,多數信託機構也開始積極探索標品信託的轉型發展。

不過,轉型過程中,囿於長期依賴非標發展,部分信託機構也進入“陣痛期”;包括有機構業務陷入停滯,但多數機構在加速轉型升級

此過程有多久?或許,待機構真正行使“受人之託,代人理財”職責義務之際,纔是信託業實現淨值轉型之時。

業務停滯

近日,作爲遼寧省唯一一家信託公司,華信信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信信託”)在官網公開密集披露的產品延期信息投資者感到意外。

據經濟觀察報記者統計,自9月24日以來,華信信託共發佈了包括華信?華冠325號、華信?華悅18號、324號、華信?華悅42號等27只產品發生延期的公告。最近一次延期公告是11月3日所發佈,延期產品爲華信?華冠336號。

關於延期的原因,華信信託統一回復表示:“在各方的支持下,我公司正在加快推進底層信託資產處置變現;積極推進增資擴股,引入有實力戰略投資者;推動自有資產的處置變現。”

另據記者發現,2020年6月份以來,華信信託並無一隻新產品成立。據中國信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信登")登記信息,華信信託最近一期登記日期爲2020年5月13日,產品名稱爲“華信信託-樂助善扶公益信託”。

對此,2020年11月4日記者撥打華信信託客戶服務熱線時,其回覆表示:“公司暫時無新產品成立,下半年一直都沒有新產品發行。目前在做產品結構升級調整,暫時不發新的理財產品。”

記者根據中國信登所登記的信息發現,2020年以來,吉林信託僅登記發行了4只產品,且6月份以來無一隻新產品發行登記。此前,7月17日,銀保監會官網披露,新時代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新華信託股份有限公司觸發了規定的接管條件,均被實施接管,接管期限爲一年。據記者根據中國信登查詢,下半年以來,這兩家信託機構也無一隻新產品發行,業務處於停滯狀態。

對此,11月6日,大唐財富研究中心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偶然因素包括個別信託機構存在違規經營關係人利益輸送、挪用信託資金,導致實控人被刑事拘留,信託公司被重組或被接管,如安信信託、新時代信託、新華信託、四川信託等。這與經營策略大膽粗放,接收其他傳統信託機構望而生畏的項目,缺乏適當的風險控管等有關,於是導致爆雷頻傳

另一方面,必然因素包括監管政策收緊,如2018年資管新規禁止剛性兌付、資金池信託2020年底前限期整改,加強通道業務監管,限制非標債權50%上限等政策,降低了信託行業的風險,但也使得信託公司在此前發展慣性下業務拓展乏力。

多家機構“引戰”

隨着個別信託機構“洗牌”,信託行業整體轉型發展已經成爲大勢所趨。與此同時,2020年以來,信託業多家機構透露出擬引進戰投略投資者。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華信信託在內,年內就有5家機構曾透露擬引進戰略投資者。

據悉,2020年下半年,華信信託稱曾透露開始了增資擴股,已經與一家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集團簽訂了增資協議。不僅華信信託,陷入兌付危機的安信信託、四川信託也曾傳出擬引進戰略投資者,積極化解兌付危機。但是,據悉這兩家機構尚無明確進展。

此外,據記者瞭解,2020年以來,已有陝國投信託、民生信託、華澳信託、雲南信託等4家公司透露擬引入戰投。

對此,多位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一般情況下,信託機構引進戰投可能是不得已的選擇,而且往往會伴隨着股東的更替。

信託機構頻頻宣告擬引進戰投,也透露出行業分化在進一步加劇。

上述頭部信託機構的高管表示:“今年經營情況相比往年發生了明顯變化,目前是強者愈強,呈現分化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對此,用益信託人士對記者分析稱,隨着行業轉型的不斷深入,信託公司的分化也將持續下去,集中度也會進一步提高。這是任何一個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規律,信託市場也不例外。有理由相信,隨着信託市場的出清和優勝劣汰,信託業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1月5日,普益標準研究員宋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受到監管政策、經營區域、資本實力等因素的影響,大型信託公司與中小信託公司在經營業績方面分化日漸顯著,但市場份額壟斷現象並未出現。信託行業的頭部企業資本實力較強,格局基本穩定;部分中小信託公司有望依託股東背景成爲後起之秀。總體而言,信託公司分化格局或將更加明顯。

標品轉型進行時

信託行業的頭部機構,也並未停歇腳步。

上述頭部信託機構人士表示,下半年公司開始加大對標品市場的投資。而且,在監管的指導下,整個行業來看,大家都開始積極探索嘗試。

對於標品信託具體展業模式,該人士表示:“第一,信託機構自己募集資金,投資也是自己去投;第二,信託機構扮演‘通道角色’,與私募等其他機構合作發行信託產品,投到股票、債券等標品市場中去。”

記者也發現,下半年以來,標品投資會更受信託公司青睞。華潤信託、萬向信託、百瑞信託等均表示,在加快公司的轉型升級,加快了標品市場的投資。

對於轉型成果,10月底,萬向信託總裁王永剛表示,公司轉型發展初見成果,淨值化類產品募集創造新高,其中短期理財累計認購突破40億元,新品日日盈表現出色。其它各類TOF產品累計募集近10億,特別是TOF30,TOF36組合類產品,歷經股市波動,始終保持“波動率”低於滬深300指數,充分驗證了分散、組合策略符合預期。

據記者瞭解,信託機構在轉型過程中,因爲長期依賴非標發展,部分信託機構也進入“陣痛期”。

對此,11月6日,大唐財富研究中信對記者分析稱,信託公司產品以往以非標債權爲主,主要關注的是信用風險;標品信託還要考慮到淨值變動的市場風險。信託公司在標準化產品的投研能力短期上可能比不上投資經驗豐富的基金公司,因此要從招募專業人才開始,提高對標品信託的投研能力,來縮短轉型陣痛期。

對於未來信託機構業務方面的轉型發展,宋麗也表示,信託公司將積極推進信託業務轉型和結構優化,開始發力標準化淨值化信託產品,未來證券、股權投資類信託產品是信託公司重點轉型探索方向,並通過設立子公司爲開展股權投資類業務搭建主要平臺。

宋麗稱,在監管政策引導下,融資類信託向投資類信託轉型是信託公司發展的必然方向,但是投資類業務需要對產業、標的企業或項目價值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斷,考驗信託公司人員的專業能力和主動管理能力。未來,信託公司需要以自身資源爲依託,深入研究和拓展熟悉行業,更好把控投資風險和流動風險,進一步提升專業能力,在信託價值鏈上全面佈局,推動行業淨值轉型。真正行使信託公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職責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