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年末攬儲大戰硝煙不再 “利器”受限小行需求更迫切

(原標題:銀行年末攬儲大戰硝煙不再,“利器”受限小行需求更迫切)

每逢年末,銀行攬儲就是一個熱點話題。但近年來業內普遍感受年末攬儲氛圍沒那麼高了,以往存款送豬肉、送大米、送香油情況越來越少見。第一財經記者近日走訪上海多家銀行網點發現,年底銀行存款利息並沒有太大變化,就連原來頗具標誌性的“宣傳板”都沒那麼顯眼了。

對此,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方面是受監管因素影響,另一方面也與銀行自身經營有關。今年以來,監管要求銀行降低資金成本,讓利實體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銀行高息攬儲行爲,再加上銀行也要考慮存款偏離度等指標,因此不再強調時點性的衝刺

不過,相比大行股份行,一些城商行農商行的攬儲需求較爲迫切,特別是近期按檔計息結構性存款、互聯網存款等攬儲“利器”受限,對小行影響更大,在無法進行高息攬儲的情況下,存款將更多地流向大型銀行。未來中小行將面臨長期流動性管理壓力,需拓寬新的攬儲渠道

年末攬儲“盛況”不再

“現在存款產品利率並沒有太大變化,基本都在3.8%~3.9%之間,比如一款三年期的大額存單,利率是3.85%,算是比較高的了。”一位國有大行支行客戶經理在記者走訪時說道。

“目前存款產品並沒有什麼活動,只有一些針對高淨值客戶的產品,利率能做到接近4%左右,不過也有新出的理財、銀保產品,這些還不錯。”一位股份行支行理財經理說。

類似的話語,記者在城商行、農商行的調查中也有聽到,只不過小銀行的產品利率相對會高一些,有的達到了4%甚至以上。但大家的普遍感受在於,近年銀行攬儲的熱情沒以前那麼高了,都比較“淡定”。

特別是今年,在按檔計息、結構性存款、互聯網存款等攬儲“利器”被限的情況下,銀行攬儲渠道進一步收縮,之前部分銀行通過使用互聯網金融平臺提供的加息券變相“高息攬儲”的方式也隨着互聯網存款的下架而不在。一位農商行高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類產品被監管限制後,銀行業能夠攬儲的方式並不多了,也就不難看到整體攬儲氛圍的削弱。”

但從根本上看,業內普遍認爲今年銀行年末攬儲情況不如以往的原因主要在於三大方面。首先是市場流動性的合理充裕。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助理總經理李茜對記者稱,今年受疫情影響,央行通過多次降準、下調MLF(中期借貸便利)和OMO(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等方式釋放流動性,銀行存款需求得到一定緩解。

這在存款數據上也有直觀體現。今年存款穩步增長,根據央行數據,今年三季度末本外幣存款餘額216.86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提高了2.6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則主要是受監管因素影響。普益標準研究員楊超對第一財經表示,今年爲了支持實體經濟,監管要求銀行降低資金成本,讓利實體經濟,再加上宏觀經濟下行,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轉換完成,未來息差可能還將收窄,考慮到負債成本和經營壓力,銀行高息攬儲的意願有一定減弱。

“事實上,在支持實體經濟的要求下,相比往年,今年銀行開拓了不少客戶,在存款規模上已經有增加,因此歲末攬儲的需求並沒有很高。”華東某城商行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並且現在銀行比較強調客戶財富管理規模,不再只看重存款,而是傾向爲用戶進行多類資產配置,比如基金、保險等,以此增加客戶的黏性。”

這背後也反映了銀行經營理念的轉變,而這種轉變意味着“臨時抱佛腳”式的努力不再被提倡,銀行更看重與客戶間的深度綁定,未來銀行業的競爭也將趨向綜合化。

此外,銀行年末攬儲的“淡定”也與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此前銀保監會曾發佈《關於完善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對銀行月末存款偏離度監管指標進行了調整,日均指標考覈加強,抑制銀行年末衝時點。比如,要求銀行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也不得設定以存款市場份額、排名或同業比較爲要求的考評指標,分支機構不得層層加碼提高考評標準及相關指標要求等。

“所以,現在行內更側重日均考覈,強調功夫在平時。”某國有大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對記者說,“以前像年末時點餘額的考覈,實際上是一個慣性,習慣於在某一個時點要去衝一把,但這一考覈方式,無論是從考覈得分來講,還是從監管對商業銀行的考覈來講,都沒有實在的意義。”

但還需注意的是,儘管攬儲大戰不再,不少銀行已經開始衝刺“開門紅”了。“目前行內考慮得更多的是1月份開門紅完成情況。按照常規,一季度需要完成全年30%~40%的指標,不過像收入類的指標,比如存款等,不太可能打突擊戰,所以收入類的指標一般還是定在30%,分行層面可能會進一步再加碼。”前述國有大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告訴第一財經。

一位股份行相關人士也對記者說,“現在分行層面基本都開過‘開門紅’動員大會了,大家都在做準備,有些指標定得比較高,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小行“吸儲”需求更爲迫切

相比大行和股份行,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瞭解到,一些城商行、農商行的吸儲需求較爲迫切。尤其是在近期按檔計息、結構性存款、互聯網存款等攬儲“利器”受限後,小行攬儲渠道進一步收窄,將面臨更大的流動性管理壓力。

穆迪金融機構部助理副總裁萬穎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就稱,近期針對存款出臺的一些舉措會降低存款利率的競爭,對客戶基礎好的大行有利,但不利於中小銀行的存款和資產增長。未來銀行可能會更加註重提供各種服務以增強存款黏性,或者通過同業或債券等市場尋求其他資金來源

“比如之前一些小行,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銷售存款,不僅突破了地區限制,拓寬了客羣,有些甚至還提供加息券變相加息,以達到攬儲的目的,但隨着互聯網存款的下架,這些銀行就得尋找其他渠道了。”前述農商行高管對記者說。

這也是業內的共識,一直以來,中小行受經營區域限制、自身產品研發能力較弱,且同業負債受限等因素影響,攬儲難度較大,負債成本較高。但也有觀點提及,近期的政策在給這類銀行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倒逼銀行深耕本土市場,做精做細客羣,同時嚴控規模增長帶來的風險。

那麼,中小行未來該如何應對來自負債端的壓力?楊超建議,小銀行可通過差異化定價,推出期限短、門檻低的理財產品、存款產品進行客戶引流;另外,也能以較高收益的保險產品,銀保合作引流並獲取一定的中間業務收入。

李茜則提及,除了發行大額存單以及其他定存產品,以利率優勢吸引客戶外,小銀行還必須修煉“內功”,完善渠道經營,依託手機銀行,採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升自身金融服務水平,以便捷服務吸引客戶。

另在市場化方面,小銀行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通過同業負債、債務融資工具等主動負債工具調節流動性,緩解負債壓力;或者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增強自身資本實力。

不過,在當前的環境下,也並非所有小行對存款規模都有追求。近日有報道提及,個別農商行爲了完成今年貸款佔資產比重超過六成的監管指標,主動“縮表”,縮減負債端。這主要是由於這些銀行面臨着投放難的問題,在貸款規模較難提高的情況下,只有控制整體資產規模,才能達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