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新商業模式下勞動者權益

【新聞隨筆】

新冠肺炎疫情使社會在2020年年初整體陷入停滯,在這段民衆居家隔離抗擊疫情的日子裡,互聯網行業帶來的線上辦公模式平臺服務業等維持着社會運行的基本脈動

可以說,疫情防控所需社交距離及其所帶給日常生活挑戰,使人們深刻地意識到互聯網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如果說2019年出現的“科技向善”理念還是行業頭部企業的自說自話,那麼在2020年,更多人開始切身體會到科技以及與其相關的商業理念與模式對個體生活和工作的深度介入,疫情的出現無疑更如催化劑一般加速了這個過程。無論情願與否,網絡社會已然來臨,互聯網技術及其經營戰略正在顯著地改變我們的生活與工作,讓我們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時也需要面對困擾與挑戰。

互聯網人從“技術改變世界”的躊躇滿志,變爲“996加班工作模式”的憂心忡忡,也不過是近年纔有的現象。它顯現出互聯網產業的根本管理方式正在從責任自治向傳統工廠慣用的直接控制轉變,企業發展短平快的訴求,最終體現爲對效率的強調。一些互聯網企業正在逐步放棄昔日恪守的以平等、自由的工作環境來促進創新的發展策略,甚至放棄“技術改變世界”的理想主義,反而更多沉浸在贏者通吃的數據與流量競爭泥沼裡。

在此種背景下衍生出的平臺經濟等互聯網商業模式,其影響也延伸到了服務業勞動者。基於金融資本一直倡導的“輕資產戰略”,許多平臺企業並未與一線服務勞動者結成正式僱傭關係,而是以簽訂信息服務合同,或者以勞務派遣、口頭協議等方式,與勞動者形成了非正式用工關係。這些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用工成本,減輕了壓力,降低了風險,卻使這部分勞動者難以享有法律規定的相關勞動保障,既面臨工傷無處賠償、醫療無法報銷的近憂,更有年老生活無着落的遠慮。

可以看到互聯網領域內的知識勞動者與平臺服務勞動者的處境正日趨一致——工作壓力與不穩定性雙重提升。因此該反思的並非僅限於算法,而是行業整體發展模式與發展策略。科技向善不僅事關產業升級、提升效益等經濟層面,也應體現在對業內勞動者的關心、對社會問題的關切等社會層面。特別是,科技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形式上是技術,而本質上是人。如何在發展中看到人的價值,看到人的多維需求,突破短期、單一的經濟效率思維定式,反思商業模式中先補貼後掠奪的發展策略,是整個行業需要深入思考的。

當然,面對新經濟新業態所帶來的挑戰,社會各方也在逐步展開應對。快遞員榮獲“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以及外賣員、家政工高級職稱評定等舉措,正是對平臺勞動者勞動尊嚴、勞動價值在制度層面的認可,而各省市陸續推出的非勞動關係人員參加工傷保險政策試點等政策,以及人社部對“共享員工”模式的指導,既是對企業經營行爲的有序規範,也是對商業模式疏漏之下勞動者權益的直接回應。與此同時,相關平臺企業也在嘗試建立雙向溝通機制,調整算法與平臺規則,意在逐步改善勞動者的工作環境與就業質量。

從根本上說,深受互聯網技術影響的各類工作的後續發展,需要企業、政府和社會各方就網絡社會背景下的勞動價值、勞動標準及相關制度法規進行深入探討並取得共識,使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數字紅利”更合理、公正惠及到每個爲之作出貢獻的勞動者,讓科技向善的理念在行業內外都得到體現,從而有力迴應和實現“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新目標,不遺餘力地推動社會全方位可持續發展。

(作者:樑萌,系北京建築大學副教授、中國社會學會勞動社會學分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