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越位 學校不缺位 才能建立良性的“家校關係”

標題:熱評丨家長越位 學校缺位 才能建立良性的“家校關係”來源:央視

教育是篇大文章,需要家長、學校、社會責任共擔。這是沒有爭議事實,然而在現實中,家長責任體現在哪裡?哪些關鍵環節作爲校方責無旁貸?又有什麼教育課題應當讓社會廣泛參與?這其中的邊界,卻常常模糊不清。一段時間以來,“家長作業”遭到頻繁吐槽,更有家長怒而退羣引發熱議山西太原教育部門近日明確規定: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贊轉發各類信息消息一出,引發各地家長“豔羨”不已。看得出來,釐清家校合作的邊界,已經是許多家長期盼的事情了。

“養不教父之過”,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家長是第一責任人家庭責無旁貸。賦予孩子以生命,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應該把孩子培養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因此,學校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從現代教育理念出發,強調家長要發揮作用,突出“家校合作”、“家校共育”,一點錯也沒有。

曾幾何時,“家校共育”並不像今天這樣容易。家訪和家長會就是學校和老師一直通用的家校溝通渠道。現如今,信息技術手段拉近了校園和家庭的距離網絡社交手段讓家校溝通更直接,這是一件好事。老師和學校要求家長積極配合學校,也是對個別家長撒手放養、對孩子教育的大事不上心、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萬事大吉等錯誤心態有益提示和糾偏。

然而事情就怕過猶不及。當學校把家長微信羣當成佈置作業的“窗口”,把家長當成學校的“臨時工”,過度強調教育的“家庭責任”時,家長的積極性不是得到了顯著提升,而是受到了極大挫傷。“家校共育”的責任田中,家長責任邊界無限度擴大,沒有讓責任田更豐潤,而是見證了校園責任邊界的後退。換言之,該學校承擔的重擔,挪了一部分給家長,這是卸包袱的行爲,實屬不該。面對這樣的現象,更多的家長敢怒不敢言。

教育的責任田中,要讓每顆苗都茁壯成長,既不能看天吃飯,等天下雨,也不能責任混淆,邊界模糊,要讓每寸土地的責任都清晰明確。“家校合作”的模式,要儘快明確責任邊界,校園以內理應由學校負責,校園之外家長承擔更多責任。“教書”責任更多在校方,“育人”責任由學校和家長共擔。此外,由課本大綱中衍生出來的作業和手工製作職責,還是由學校承擔輔導責任更科學、更有效。而對於在家庭中完成的作業,家長要起到督促的職責。但這裡必須明確,督促的是孩子寫作業的行爲,而非批改作業。

“家校合作”已經被證實是現代教育理念中必須大力推動的原則,它符合人才成長的規律。當前,“家校合作”模式有了,但怎樣從有到精,需要更縝密的規劃,也需要家長與學校更密切地配合。不越位、不缺位,邊界明晰、配合有力,這纔是良好“家校合作”應有的樣子,也纔會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文丨林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