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不教而教”(行與思)

前不久召開的全國中小學校長論壇上,許多教育一線工作者在發言中,不約而同談到了“不教而教”這一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所謂“不教而教”,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君守》中的“不教之教,無言之詔。”意指師者通過日常言行學生進行示範、薰陶,後逐漸延伸爲教師不僅要重視教授知識與技能,更要重視方法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以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做到“不教而教”,對於教師來說,絕非一日之功。不僅對老師學識、修養、品行有着極高要求,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也需要老師對於教育有着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具備引導啓發與適時、適度“放手”的能力與技巧

首先要具備的,是對教師職業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熱愛。是“爲稻粱謀”,滿足於將教書當作一份謀生的工作,還是心中秉持敬畏,將教書當作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神聖事業,直接決定了教師對於育人工作理解和投入程度高下。實現“不教而教”,需要老師不浮躁、不盲從、不功利,將心血真正傾注於學生,竭盡所能幫助學生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發展,自主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做到健康陽光、自信堅毅、正志篤行、成德達才。

同時要做到的,是教師要對教育教學做科學設計,實現跨學科學段整體優化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人才培養提出了多層次要求,在主要依學段、學科、課堂做教學設計的當下,教師要從立足於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突破學段、學科的界限,對知識進行整體優化,實現從知識到能力和素養的跨越、從分段培養到一體化培養的跨越、從學科學習到學科教育的跨越、從以課堂爲主到聯結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跨越、從以線下教學爲主到線下線上融合的跨越。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關注知識深層次的聯繫、關注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關注人的全面和終身發展,實現教學過程中的科學設計和整體優化。

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爲教育教學的核心,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的成長規律,實現起點有教無類、過程因材施教、終點人盡其才,做負責任、有內涵、有溫度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不教而教”,爲學生一生成長奠基

作者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