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互助計劃用戶"跑了" "相互寶"半月少了182萬人

(原標題:去年一個月分攤0.84元,如今卻要9.66元!大病互助計劃用戶"跑了","相互寶"半月少了182萬人)

近日,相互寶用戶規模負增長引發業界關注。

12月第一期,相互寶整體參與分攤人數爲10332.16萬人,較前一期下滑-1.73%,這是相互寶參與分攤人數連續兩期環比負增長,亦爲首次出現較大程度的環比負增長。

作爲國內網絡互助計劃的標杆,2018年底上線的相互寶曾創造了一年加入會員數破億的奇蹟,不過2020年起,相互寶分攤人數已經出現了10次環比負增長。

遭遇成長煩惱的網絡大病互助計劃不僅有相互寶。以大型互聯網平臺旗下的互助計劃爲例,美團互助用戶數今年也進入下行通道,12月19日用戶數爲1546萬。水滴互助更是自2019年起便逐步下行,目前分攤會員數1312萬人,不到2019年最高點4352萬人的三分之一。

目前,相互寶分攤人數已連續兩期環比下滑,12月第1期較前一期減少182.7萬人至1.03億人。其中,普通組(大病互助計劃)降至9824.4萬人,;老年組(老年防癌計劃)降至403.5萬人。

相互寶分攤人數今年以來已經出現了10次環比負增長,此前的9次分別爲:2020年5月第1期,5月第2期,6月第2期,7月第2期,8月第2期,9月第2期,10月第1期,11月第2期,12月第1期、12月第2期。

從分攤人數減少的數量頻度來看,呈逐漸加速態勢。例如,2020年5月第1期首次出現分攤人數減少時,減少數量爲1萬人,12月第1期分攤人數減少達到182.7萬人,亦爲首次出現較大程度的環比負增長。

天風證券統計,自相互寶2018年末上線以來,其用戶規模的增長趨勢分爲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2018.12-2019.12):高速增長,參與分攤人數在2019年12月到達1億;

2)第二階段(2020.01-2020.07):增長速度趨緩,每月分攤用戶數量的環比增速不足1%,整體規模保持在1.05億人左右;

3)第三階段(2020.07至今):用戶規模呈現下降趨勢,11月參與分攤人數達到1.06億人最高峰後環比增速出現負增長。

與之對應的是,相互寶分攤金額仍在持續上升。據天風證券統計,從2020年1月的人均分攤7.2元/月持續上升至11月的人均分攤10.8元/月,其中普通組每月人均分攤9.7元,老年組每月人均分攤41元。

一位2019年6月加入相互寶的用戶分攤金額顯示,2019年6月分攤金額僅0.84元,2020年11月增至9.66元。

分攤人數下降帶來的問題很多,例如,分攤金額未來將如何上升?以低門檻賣點的大病互助計劃是否仍有吸引力

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認爲,以相互寶爲代表的大病互助加入人數下降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網絡互助的吸引力下降,導致願意加入的人數小於退出的人數;

二是退出的人看到分攤金額上升,因此退出的意願就會更強烈。但他認爲不用過度擔心和解讀短期人數下降的問題,分攤金額上升是風險分攤的自然規律,過了等待期,必然會出險率上升的問題。

天風證券分析羅鑽輝研報中分析認爲,相互寶分攤金額的上升主要源於:

1)參與分攤人數的增長趨勢出現停滯後人均分攤自然增長(賠付流程信息公示具有一定滯後性);

2)逆向選擇風險開始出現。由於互助計劃前端審覈寬鬆,因此無法選擇其他保險的健康異常人羣有較大概率加入相互寶,繼而導致整體出險率增加、分攤金額上升,而分攤金額上升則導致更多健康人羣選擇退出計劃,形成負循環。

他認爲,對比而言,目前相互寶的分攤金額仍然大幅低於重疾保費水平。以最新一期分攤金額爲基準,估算目前情形下相互寶普通組用戶每年分攤金額約爲116元,老年組用戶分攤金額約爲495元。對比一年期微醫保(泰康在線的消費型疾險),30週歲男性對應30萬保額的每年保費爲240元,60週歲男性對應30萬保額的每年保費爲5400元。

他同時認爲,目前相互寶處於增長人數停滯後逆向選擇因素髮酵的“調整消化期”,考慮參與用戶基數很大,根據大數法則,預計後續分攤金額仍會趨於一個穩定的數字。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認爲在分攤人數下滑、逆向選擇加大背景下,後續相互寶的用戶數量將很難保持繼續增長。

遭遇成長煩惱的網絡大病互助計劃不僅有相互寶。以大型互聯網平臺旗下的互助計劃爲例,美團互助用戶數今年也進入下行通道,12月19日用戶數爲1546萬。水滴互助更是自2019年起便逐步下行,目前分攤會員數1312萬人,不到2019年最高點4352萬人的三分之一。

以相互寶、美團互助、水滴互助爲代表的大病互助計劃會員增長進入瓶頸期,大病互助計劃未來將向何處去?

輕鬆集團聯席CEO鍾誠表示,要客觀看待大病互助平臺人數下降問題。大病互助計劃是近年來頗受市場歡迎的新生事物,新的互助計劃在推出之初會出現用戶迅猛上漲。但用戶的絕對數量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擴張。經歷快速增長併到達一定的時間點後,一定會出現用戶增速放緩甚至下行的情況。但這種下降不是無限下降,只要平臺本身運營穩健沒有重大問題,用戶數最終應該會穩定下來。

他分析,出現當前這種現象主要原因在於,互助平臺是事後分攤機制,新的互助平臺剛推出時往往會以零門檻來吸引新用戶加入,隨着時間推移和分攤次數增加,一些對互助機制理解有限和後續分攤費用預估不足的用戶就會退出。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互助計劃用戶的離開會導致現存用戶的分攤金額上升,平臺需要在其中把握一定的度。“這個度的把握需要以各平臺用戶的特性爲基礎來考量,其中以中青年互助計劃爲例,一個月分攤不超過5元錢,一年不超過60元,是大部分可以接受的分攤上限。”鍾誠說。

他同時認爲,大病互助計劃應該與給付型的保險產品區分,注重體現互助概念,關注疾病保障功能而不是收入補償功能,以此平滑分攤金額曲線

鍾誠表示,大病互助這幾年發展非常快,中國目前是大病互助參與人數最多的國家,預估去重大約1.2億人加入了各類互助計劃。互助計劃雖然不是真正的保險,但內核仍然是管理風險,爲促進大病互助計劃的持續穩健發展,有規範管理的必要性。

他呼籲,監管部門應儘快將大病互助計劃納入監管範疇建議從三方面對大病互助計劃進行規範:

一是監管應明確進入互助行業的門檻和要求,要貫徹持牌經營。例如,保險產品需由保險公司、保險專業中介和兼業代理持牌銷售,設立互助計劃的主體機構也應有相應的持牌資質

二是規範大病互助計劃的經營管理和信息披露要求。例如可以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來強化互助行業風險管理,每年由有資質的第三方審計機構對互助計劃的人羣特點、資金分攤和賠付情況進行精算分析並形成報告,報告對所有會員公開,供會員瞭解和評估所在互助計劃的運營情況。

三是互助計劃不能什麼都能互助,要有邊界。互助的核心是有同類型風險保障需求的個人構成的一種風險分攤機制,建議互助計劃應該集中在大病和醫療互助領域,至於其他風險是否也能夠互助,應該給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