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質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學到了很多新知識,這個假期太充實了!”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成都市民張雲婷在成都市文化館“解鎖”了國畫茶藝新技能後開心地說。在成都市文化館的另一處,太原遊客侯先生一家人則陶醉於“走近藝術”全民藝術普及講座中,“精彩講解讓女兒對音樂有了更加濃厚的興趣,這趟成都之旅不虛此行!”

市民和遊客交口稱讚的背後是成都市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建設的不懈努力。近年來,成都市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爲目標,大力開展公共文化精準服務,創新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環境,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打造出了體現成都特色的“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和治理現代化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健全標準

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近年來,成都市浦江縣明月村成爲不少遊客的打卡地。明月村之所以受到關注,不僅因爲這裡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源遠流長的製陶、染織、竹編等手工藝傳統,還因爲有藝術家、文化創客、遊客與村民們和諧共處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離不開與時俱進的標準體系。爲此,成都先後制定了《成都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16-2020年)》《成都市村(涉農社區)公共文化精準服務導則》等12項標準規範,及時精準指導全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2020年,成都還出臺了首個公共文化服務地方標準——《成都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服務規範》,明確了基層陣地服務條件、服務內容、服務頻次、服務管理、服務監督與評價等9個方面的具體要求,爲鄉鎮街道)、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指南和遵循。

“今年就可以搬到新館去了。”近段時間,成都市文化館的一名工作人員對於即將迎來的新館搬遷格外期盼。除成都市文化館新館外,高新區文化館新館、邛崍市文化館新館也將在今年正式開館,青羊、金牛、彭州等區(縣、市)也投入資金對當地的文化館進行了提升改造。

在實施中心城區基本公共服務“三年攻堅”行動中,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社區綜合體功能設置導則》,明確規定新建社區綜合體中文化活動中心面積的新區不少於4000平方米,老區不少於3000平方米。

目前,成都市已完成高新區中和街道文化活動中心、錦江區沙河街道匯泉路社區等149個文化活動中心(站)的建設工作。今年,該市還將完成90個文化活動中心(站)建設工作。

隨着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準的不斷健全和全市文化館標準化建設提升等工作的不斷推進,成都公共文化設施總面積已由2018年的899.28萬平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978.41萬平方米;年文化活動總場次由2018年的86957場增加到2020年的114360場,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正穩步提升。

技術創新

加速實現數字化動態監管

爲切實解決困擾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監管難題,成都市建立了“文旅e管家——成都市文化旅遊公共服務大數據管理平臺”。“通過註冊使用‘文旅e管家’,我們不僅能清晰地看到各項數據信息,還能及時進行數據維護並查看待辦信息,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名成都市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據瞭解,“文旅e管家”從指標數字化、排名科學化、資料系統化等方面入手,有效提升了基層服務效能、破解了基層監管難題。該平臺不僅可爲各級各類公共文化管理組織人員提供全面熟悉工作要求規範的渠道,還能促進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基礎上根據羣衆需求創新服務,併爲成都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目前,“文旅e管家”已實現在線監測成都“市—縣—鄉—村”四級3400餘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每年記錄各級活動近10萬場,追蹤公服專項資金使用近3億元,支持基礎設施、人員保障、文藝創作及推廣、團隊建設、榮譽表彰、宣傳推廣等數據的實時查詢分析。同時,該平臺還設立了“文化四季風”考覈專區、鄉鎮(街道)文化站評估定級自評專區、羣衆需求及評價分析、總分館建設管理、問題臺賬整改跟蹤等功能。

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文旅e管家”既可從宏觀統籌、細節追溯等多角度把控公共文化服務的更新情況,又可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各級單位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促進全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規範化建設、科學化管理和高效率運轉,爲成都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積極探索

文旅融合“闖”出新路徑

在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成都市結合自身實際,以創新融合發展爲思路,大力建設新載體、打造新業態、營造新場景、搭建新平臺,全力打造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的2.0版本,探索出了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融合的新路徑。

“未來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既是區域的文化地標、服務市民羣衆的公共空間,同時也應該努力將其打造爲旅遊產品,使其成爲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載體。”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新建公共文化設施的過程中,成都始終堅持“品質化、景點化、網紅化”理念,努力將成都市文化館新館等一批市、縣兩級大型新公共文化設施打造成爲既能提供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又能展現天府文化特色、吸引市民遊客參與的“網紅”打卡地。

除公共文化設施新載體外,新業態、新場景的打造也是成都探索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融合的有效舉措。如,將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與各種旅遊業態相結合,打造出了幸福公社、明月村、龍門山·柒村精品民宿產業園等備受遊客青睞的新業態;引導和鼓勵街頭藝人在寬窄巷子等景區以及天府廣場、春熙路等遊客聚集區進行表演,並通過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進綠道、進景區、進農家樂”主題活動,在綠道周邊、主要景區開展形式多樣的羣衆文化活動;推動打造了彭州市小魚洞鎮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與景區遊客中心、民宿、農家樂空間功能有機融合的新場景。

此外,成都市還通過文化資源的利用和文化創意的引入,持續舉辦“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音樂金鐘獎”“武侯祠大廟會”等各類文化和旅遊活動。“這些活動既滿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也吸引了遊客廣泛參與。”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說。

下一步,成都市將持續抓好公共文化領域重點改革工作,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建設,深化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高質量融合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羣衆美好生活需要,助推成都天府文化發展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繪就“遠者來,近者悅”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