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攬才放大招

更寬鬆甚至“零門檻”的落戶政策、更優惠的創新創業扶持政策……長三角多地在吸引人才方面持續加碼。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相比“搶到人”,“留住人”“用好人”更爲重要。

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才更是第一資源。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各地在“招智引才”領域的競合日趨白熱化

“引才”各有妙招

戶籍,一直是一二線城市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碼

上海近日出臺的《關於本市“十四五”加快推進新城規劃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五大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將制定差異化的人口導入和人才引進政策,完善居住證積分和落戶政策,加大新城對緊缺急需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引進力度,拓寬海外人才引進渠道。

南京也有相同操作。今年2月,南京在《關於進一步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實施意見》中明確,全面放寬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區城鎮地區落戶限制,對持有上述四區居住證、繳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6個月以上的人員,即可辦理落戶。

蘇州去年底發佈《市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實施意見》提出,落實租賃房屋常住人口社區公共戶落戶政策,經房屋所有權人同意可以在房屋所在地落戶,也可在房屋所在地的社區落戶。

“在少子化和老齡化的雙重作用下,包括人口需求缺口持續擴大,引發了人才乃至人口的總體性緊張。”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同時,在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時代主旋律,而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高質量發展下的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強勁需求,構成了人才資源緊缺的結構性背景”。

“此外,主要城市能級不斷提升,城市間的進位競爭加劇,客觀上也推動了以人才爲戰場的爭奪戰進一步白熱化。”何雨說。

“各地大力吸引人才,是推動城鎮化的手段之一。”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力推動人才引進,對優化人口結構具有積極導向作用。

留人用人”更關鍵

如果說“搶人”是道必答題,在城市發展這場考試,能否答好“留住人、用好人”這道自選題,纔是“得高分”的關鍵。

在何雨看來,人口流動的主要動力,是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與更優的生活質量。“要留住人才,讓他們在城市紮根。核心是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讓人才在事業上有成就感,在生活上有獲得感,在宜居上有認同感。”何雨進一步表示,“那些創新創業環境優越、新經濟新業態不斷涌現、公共服務高質充裕、宜居體驗良好的城市,有望笑到最後。”

華略智庫合夥人、金融研究院院長趙永超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隨着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向深度推進,人才的涵義不斷變化,除傳統意義的高層次人才外,一些代表新興行業發展方向的科技型人才、創新型人才、資源型人才、複合型人才、持續創業者、大型企業高管等都將是人才爭奪的熱點。引入人才後,要進一步鼓勵其在本地發展事業,以“事業合夥人”的心態和機制吸引集聚新興人才。

此外,趙永超建議,要突出留人用人的法治化環境。法治化的留人用人環境,是各地營商環境的具體體現,要將人才作爲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看待,在保護人才合法權益方面發力,除在交通、醫療、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化服務外,要格外重視營造公平環境,尊重人才的合理激勵權和知識產權,發揮人才潛在價值。

城市文化軟環境也至關重要。趙永超認爲,留“人”更要留“心”,建議各地重視挖掘本地文化中有關“創新”“開放”等方面的文化要素。“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人才吸引力,不僅源於高端崗位、發展潛力,更得益於文化方面兼容幷蓄、海納百川包容性,要在日常工作和人才服務中體現這種導向,逐步培育人才的歸屬感。”趙永超說。

嚴躍進建議,吸引人才的同時,應該給予更好的發展環境空間,讓人才可以隨着城市發展而成長,而不是受制於諸如評職稱行政性規定。

吸引人才在城市紮根,住房是繞不開的話題。

“引進的人才往往是潛在購房羣體,客觀上將增加本地房地產市場需求。”嚴躍進指出,要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應注意防範市場風險。

在何雨看來,人口流動的直接影響是資源的空間大騰挪。“財與物是隨着人走的,可能會加劇區域間房地產市場的失衡: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口與優質人才的中心城市、大城市、沿海城市,房價應該會獲得進一步支撐。相反,那些人口、人才淨處於流出狀態的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前景需要審慎研判。”何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