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流向 衡量企業成功指標

宜興工業設備安裝有限公司經理東良,曾獲得中國公益事業聯合會、中國愛心工程委員會選爲公益楷模。他是大陸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由一個連高中也沒考上的農民子弟,成爲企業領導人,創業的故事,還登上了上海交大EMBA校友風采系列報導。

20餘年前,一個連高中也沒考上的農民子弟,身上沾着泥土,懷裡揣着幾百元錢,充滿勇氣來到大上海。他啃饅頭、睡地鋪,憑着自己的努力,拉開了鄉下人到申城(上海)創業的序幕。20餘年後,他帶領家鄉6000多個農民兄弟闖蕩大都市,讓窮得叮噹響的宜興楊巷人捧上了金飯碗,並且走出國門,將分公司一路開到了阿聯酋菲律賓

蔣東良的家鄉,楊巷,曾經是被當地老百姓稱爲「宜興的西伯利亞」的窮鄉僻壤,因爲有了蔣東良和他帶領的一幫兄弟們,如今成爲宜興市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楊巷老百姓的銀行存款這些年來是宜興地區最高的。當地鄉親見到蔣東良,不喊他「蔣總」,仍習慣喚他「東良」,他們親熱地喊着,就像在喚自家出息了的兒子。 誰曾想,完全由一羣泥腿子辦起來的宜興市工業設備安裝有限公司,已在上海、北京、廣州、新疆等地開設17家分公司,還開到了阿聯酋、菲律賓;5度獲得中國建築工程最高獎魯班獎,12次獲得上海市「白玉蘭」獎、江蘇省「揚子杯」獎,連續12年獲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競賽領導小組授予的「優秀公司」稱號;年產值超過1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

在工業設備安裝這個行業大舞臺上,蔣東良毫無爭議地成爲了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問他憑什麼能打拼出如此江山?他笑稱:「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不管你做多大的事業,離不開一個『人』字—人的思想觀念的創新,人才的培養,人的素質的提高,包括你自己怎樣做好一個人,你怎樣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

翹課少年自學成材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未來」—這是蔣東良積20多年企業經歷所得到的人生感悟。

他說,自己是吃了苦頭才知道不讀書是不行的。年少時他常常爲每一次僥倖蹺課而沾沾自喜。中考落榜後,16歲的蔣東良去無錫城裡當了一名泥瓦工。以爲當泥瓦工只要有力氣捨得吃苦就行,當他在建築工地拿着施工圖紙卻根本看不懂時,才真正明白沒有文化連打工都難。兩年的泥瓦工生涯,使他萌發了強烈的願望:要讀書,要學知識。

白天10個小時在工地砌磚,晚上兩個小時雷打不動的學習。靠這樣業餘的補習,1984年,蔣東良以優異成績考上了無錫建築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學習工民建。此後,他又馬不停蹄參加了工民建專業全國成人自學考試。當他在那所中專學校畢業時,他還收穫了另一張文憑—工民建專業全國成人自學考試大專文憑。

快樂學習打造企業文化

1987年,懷揣文憑回到家鄉宜興楊巷建築公司的蔣東良,承接了他生平第一個工程—常州鐵合金廠的土建安裝,工期90天。蔣東良利用所學知識,對圖紙作了精心修改完善,克服了衆多技術難題,工程80天不到就拿下來了。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個作品,也是他靠知識贏得的第一次成功。蔣東良回憶說,這是他第一次嚐到知識帶給他的好處。

知識帶來財富,蔣東良對此深有體會。他認爲,對一個企業來說,擁有了知識,才能洞悉事態走勢,才能很好地把握創業方向,才能不斷推陳出新。而擁有知識唯一的方法就是學習,對一個公司來說,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擁有比對手更強的學習能力。一個成功的公司是能夠有效學習的公司,只有學習才能不斷改革創新,公司纔有發展前途。由此,宜安公司成爲江蘇省第一個設立人才發展基金的民營企業。 他常和手下的項目經理說,你們身家幾千萬、上億元的人出去談判,連電腦都不會用,怎麼行啊!做標書,爲什麼人家一兩天就能做出來,而你兩三個月還做不出來?這就是有文化和沒文化的差距。如今是知識經濟時代,要做一個合格的企業家,你不學習新知識,就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人家賺錢。「在我們公司,200個專案經理全部要求持有電腦上崗證,並能熟練地運用相關軟體。」

對於一個從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的企業來講,他從不避諱泥腿子的身分,但他因此也更加強調員工的學習,要讓建築企業也有文化的氛圍。蔣東良提出了「快樂學習」的理念激發員工的學習興趣,改善基層農民文化素質低的狀況。

公司把人才結構劃分爲管理層、技術核心層高級技工層和普通操作層四個層面。前兩年,公司在管理層和專案經理中開展了「健康證」、「電腦中級崗位證」、「英語初級證」和「學歷證」等培訓考覈活動。

公司還投入120萬元鼓勵員工上網上學,還對參加各種業餘學習的員工予以精神和物質獎勵,員工只要拿到合格證書,不僅可以報銷學費,還可以獲得學習補貼。

針對員工分佈廣、路途遠、工地分散、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公司採取流動學校的形式,請相關大專院校流動辦班,上門施教,重點學習建設工程法規、專案管理、施工管理、工程規範、條例等方面的知識。通過集中座談、參觀交流等形式,變一個人、一個班組、一個項目部的知識和經驗爲大家的知識和經驗,做到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

公司還創新了業績考覈體系,並開展各類先進的評價考覈,設立了和諧發展成就獎、品質管制貢獻獎、現場管理貢獻獎、愛心事業貢獻獎、誠信發展貢獻獎、持續發展貢獻獎、創新貢獻獎、賢內助、光榮父母等獎項來激勵員工。

個人價值理念越給予越快樂

成就不凡的蔣東良依然關注着農村的建設和發展。「當年,我們兩腿黃泥,從農村走出來;如今,我們用拳拳愛心,真誠地回報社會。」蔣東良最大的希望就是:「讓所有農民兄弟都能和我一樣,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讓農村人的生活都能和城裡人一樣,擁有較高的幸福指數。」

近年來,他把參與新農村建設當成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結對共建、資金扶持、培訓農民等「輸血」與「造血」並重的方式,改變着家鄉的面貌

近年來,他把參與新農村建設當成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結對共建、資金扶持、培訓農民等「輸血」與「造血」並重的方式,改變着家鄉的面貌。

最近幾年,宜安公司加大對農村家庭子女的招工力度,使楊巷黃家村70%以上的青壯年走出農村:目前,該村農民人均年收入已超過了1.8萬元。爲了讓村民喝上清潔的飲用水,公司一次性爲農村安全飲用水安裝捐資200萬元;爲了讓村民吃到放心的食品,公司建成了三個省級三星級社區服務中心;爲了保障村民的身體健康,公司每年上交村級收入都達120萬元以上,用於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村裡老年人每月80元養老金的發放。

新農村建設不能光靠「輸血」,究竟如何「造血」?蔣東良也是動了不少腦筋。他認爲培育新型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爲此採用組織黨員和村民代表外出參觀華西村、邀請農業專家來村授課,組織安裝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使一部分農民成爲眼界寬、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爲了有力支持農民致富創業,宜安公司與江蘇宜興農村合作銀行簽定協定,劃出80萬元設立了「農村致富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免費爲農民做擔保。蔣東良的理念是,讓農民真正地脫貧致富。

蔣東良認爲,衡量一個公司是否成功,不僅要看它的財務指標,更要看它財富的流向。公司爲體現社會價值,專門設立了社會福利基金,並積極組織各種公益活動。近5年來,通過社會福利基金回報社會累計已達400多萬元。如今,在宜安公司,最時尚的理念是多做好事,好事做的越多就越快樂。「富人不一定是貴人,如果通過自己的努力,爲更多的人帶去快樂纔是一個人真正成功的標誌。」

蔣東良認爲,成績和榮譽只代表過去,重要的是現在和將來。放眼中國的建築業、與全球的大承包商比較,還有不小的差距。在經營規模上不如蘇北企業、在科學管理上不如外資企業、在技術裝備上沒法和國有大企業抗衡。爲縮小差距,儘快做大做強企業,他將瞄準一流建築企業,用他的學識和才幹,去改造、去發展,駕馭宜興安裝,在新世紀發展的快車道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