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逆境自強 亞洲崛起

2021年過了一個多月,新冠疫情卻好像尚未到盡頭。和不少人一樣,我在這段「不能飛」的期間,偶爾會到郊外走走,每次在山上遠眺廣闊的風景,都讓我想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詩句,提醒我雖然時勢艱難,仍要保持豁達正面的心態,迎接變化,把握契機

事實上,疫情和地緣政治正加速世界政經格局的形成,其中,亞洲的龐大機遇尤其令人樂觀。亞洲佔全球超過一半人口,中產和富裕家庭正迅速增加,消費和理財需求龐大,加上疫情和政治因素令「全球化」(globalisation)讓位予「區域化」(regionalisation),亞洲區域內市場之間的聯繫越趨緊密,供應鏈貿易協議、數位和消費模式,以至金融創新都正經歷根本性的變化。

疫情肆虐,亞洲各國政府都迅速反應,儘量保障公衆健康和經濟就業,現時甚至呈現經濟復甦跡象,反彈步調也較歐美地區更快更大。渣打集團研究團隊預測,今年亞洲區經濟成長可望達7.5%,中國印度的經濟成長甚至分別可達8%和10%,成爲全球經濟復甦的強力引擎

中國與亞太區14個國家2020年11月簽訂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參與國家的經濟總量佔全球國內經濟生產總值約三分之一,貿易額亦達全球的三分之一。在中美關係緊張和亞洲消費者需求膨漲而促使全球供應鏈轉移重組的背景之下,RCEP將有助進一步推動亞洲區域內的貿易往來,加速南北地區貿易走廊發展重整世界的貿易流向,由從前東方工廠生產給西方的富裕消費者,至現在更多東方工廠生產給東方的消費者。

重塑經濟 驅動亞洲

過去一年,亞洲以至整個世界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疫情引發和加速了世界經濟格局的結構性轉變,同時也爲亞洲帶來不少機遇,供應鏈轉移和數位創新正在創造就業、提升技術、重塑經濟。許多企業過往比較注重生產成本和速度,但是經歷去年疫情擾亂供應鏈的經驗之後,紛紛重新檢視營運模式。企業由Just-in-Time移轉至Just-in-Case模式,專注於加強業務的可持續性,重組其供應鏈分佈,提升上、下游的可靠性,以防突如其來的黑天鵝事件。

此外,疫情亦令數位商業有爆發性成長,日常生活由教育、購物、飲食以至保健各個層面都轉到線上交易平臺,不論傳統或新興行業都透過科技來抵禦衝擊。亞洲區的電子商務零售銷售額現已超越北美西歐地區,當中中國、印度和印尼的成長尤其迅速。各地政府亦致力加強數位貿易和支付聯繫,中國的數位貨幣實驗、新加坡的「互聯貿易平臺」和香港的「貿易聯動」都具策略性的發展意義。

把握機遇 就在今天

未來一年,我相信世界仍會面對前所未有的轉變,高速數位化將繼續是經濟發展的焦點。亞洲區的獨特多元文化、分散而活躍的市場,正好提供龐大的發展機遇。這裡沒有如美國Google、Amazon或Apple雄霸市場的超巨型企業,反而各地市場各有所好,以即時通訊應用程式各有千秋爲例,微信領導中國大陸市場、LINE普及於臺灣和日本市場、WhatsApp、Messenger和Telegram則領導香港和亞洲其他市場。同樣地,各個市場在電子購物平臺、電子錢包方面,亦各有不同的龍頭企業

正因如此,亞洲的數位商務市場仍然具備許多增長空間,企業若能好好把握今天逆境中的機遇,將很有優勢成爲明天的勝利者。有意競爭的商家必須抱持進取、爭先和勇於從錯誤中學習的心態,認清世界格局的結構性轉變,適時調整策略,預備脫穎而出在市場中崛起。

要在亞洲取得成功並非易事,外圍因素如地緣政治、中美關係、疫情發展及政府公共政策,都時刻影響經營環境。此外,亞洲不少國家正面臨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實質風險,公私營組織都必須引入永續經營的思維,才能締造長遠的經濟增長。

今時今日,亞洲已經成爲世界經濟的心臟,爲全球市場注入動力。企業可要好好注視這裡,迅速行動,不要怠慢。疫情雖然反反覆覆,前路雖然起伏不定,我深信只要我們堅持向上,必定能在新的經濟局面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