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種菜自己吃 00後大學生學當農民感悟粒粒皆辛苦

(原標題新民特寫|自己種菜自己吃 00後學生學當農民感悟粒粒皆辛苦)

上海電機學院臨港校區,有一塊地讓00後大學生們格外牽掛。那本是雜草叢生的荒地,如今長滿了蔬菜鮮花,成爲了師生們的“心靈花園”。這不,材料學院的吳儀幾乎每天中午休息時都會和小夥伴們來地裡打探一番,在他們學院的“承包地”裡,小白菜長勢喜人,這幾日到了收穫的時節。可吳儀決定晚些下手,“老師說,霜打過的菜更甜!”

閒置荒地到如今的“心靈花園”,“拓荒者”們正是學校的大學生們。上海電機學院學生事務中心主任張可可告訴記者,現在孩子的生活條件優越,柚子樹上來的嗎、芋頭是長在樹上還是長在地下?他們對這些知識一問三不知。開闢“心靈花園”的初衷是想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體會到“粒粒皆辛苦”,切身感受“光盤行動”的必要性。

材料學院的“承包地”最大,可要說服00後們踩進泥地並不容易。剛聽說這間“心靈花園”,大家熱情並沒有想象中的高,沒經驗、怕髒、怕累讓不少人望而卻步。學院輔導員程明傑老家在山東農村,今年年初疫情最吃勁那會兒留在了學校裡,擔心封閉管理期間留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他帶領大家耕地,種種蔬菜,倒也給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00後大學生們有了興致,可真動起手來,大家才知道,故事好聽活難做。“翻土地可累了呢!我們學院認領的那塊荒地到處是雜草,底下還埋着不少碎石。”吳儀邊回憶邊向記者比劃,“好幾塊直徑有60多釐米,特別沉。”

剛開始那會兒,“拓荒者”們還擔心褲腿上、手上碰到土。幹着幹着,大夥兒逐漸樂在其中,也就沒了那麼多顧慮。“他們之前從沒有接觸過這些。剛上手時工具都不會用,翻土都不均勻。”程明傑笑着說。他與學院另一位老師劉志超當起了“技術專員”,手把手培養“小白”種菜。排水溝怎麼設計、什麼季節適合種什麼蔬菜,兩人稍稍點播,大學生們通過查閱資料自己決定。

意外還是出現了。今年9月底、10月初的時候,地裡的菜苗黃了,這讓大家有些手足無措。程明傑看出了問題所在,但並沒有點明。在他的循循善誘下,同學們頭腦風暴”分析情況,得出了水份不夠和缺乏營養結論。嘿,多澆水、適量施肥後,菜苗又“活”了!收割那天,學生們蹦跳着將自己種植、採摘的青菜交到了食堂阿姨手中,等着出鍋。憑着一張“小菜券”,大家兌換到了一份別具意義的美食。“自己種的,真好吃!”

“我們種過黃瓜、芋頭、青菜、水果蘿蔔等七八種蔬菜。黃瓜存活率有90%,但最好吃的還是水果蘿蔔,那次我們收穫了15斤左右。”程明傑說,“種子種下去,到發芽再到結果,既是蔬菜成長的過程,也是大學生們蛻變的經歷。”

據介紹,“心靈花園”今後將構建一個融合生活勞動教育專業創新發展、生態文明教育等爲一體校園文化育人示範項目。而在師生們的共同耕耘下,“心靈花園”已經“進階”到2.0版——無線網絡覆蓋後,智能灌溉系統開始應用。學生們設計了一個小程序,對土壤溼度、澆灌時間予以監管。大家期盼着,實踐改良後的智能灌溉系統能從學校的“心靈花園”走向田間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