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人”李小加

(原標題:【特寫】 “追夢人”李小加

記者 | 劉晨光(見習)

編輯 | 彭潔雲

“你認爲自己爲什麼能夠勝任港交所行政總裁?”港交所主席史美倫曾給李小加拋出這樣一道“面試題”。

“我不能勝任,因爲我沒有管理公司經驗,對IT也不懂,也不懂廣東話。”李小加未曾想到,他的一番坦誠作答打動了這位“鐵娘子”,也讓自己在這個位置上一干就是11年之久。

“這11年來一定要用一個詞形容我自己,我覺得還是“尋夢”。就因爲在追夢,所以我喜歡多問why not,然後不斷去探尋。”李小加在卸任前最後一次面對媒體時感慨。

掌舵11年間,在李小加的力主下,這艘“大船”屢次調整甚至掉轉方向,港交所突破此前傳統框架,發生多次重大制度變革

如今,歷史的接力棒將交給下一個繼任者。

12月31日,李小加將正式提早離任港交所行政總裁。30日晚間,李小加發佈告別信《再見,朋友們》,對時代、對國家、對港交所表達感恩。

他寫道:“(今天仍是)香港交易所的美好時代,它將繼續作爲連接內地金融市場國際金融市場的翻譯器和轉換器,爲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開放發揮重要作用,增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儘管有諸多不捨,追夢人仍要褪去舊身份,探尋新方向。

出發

石油鑽井工人報社記者、投資銀行家……加盟港交所前,李小加的人生經歷堪稱豐富。

祖籍東北的李小加,1961年生於北京,後隨支邊的父母在甘肅長大。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海油做石油鑽井工人。但他並不甘於此,在渤海灣採油鑽塔上學英語背單詞,是他和身邊同齡青年不同的消遣方式。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內地恢復高考之後,李小加順利被廈門大學錄取,主修英國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畢業後,李小加進入《中國日報》成爲英語記者,憑藉寫出第一篇中國足球黑哨的報道,獲得赴美留學獎學金。

一直到現在,足球仍是李小加最熱愛的運動。“天天都在祈禱足球場什麼時候打開,就可以天天踢足球了。”談及離職後有什麼打算,李小加打趣說道。

曾經的記者生涯,讓李小加特別善於與媒體溝通,儒雅的風範加上睿智的回答,“李小加”三個字無疑成爲港交所一張閃亮的名片,憑藉本身所帶來的傳播力不言而喻。

1986年,赴美留學的李小加在阿拉巴馬大學獲得新聞系碩士學位。此後又繼續深造,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博士學位。

李小加於1994年加入美林證券,從事投資銀行工作,期間組織牽頭中海油、中國移動等一系列資本市場的重大交易與證券發行。5年後,他升任美林中國區總裁,全面負責中國區業務發展。

2003年,李小加跳槽至摩根大通任中國區主席,總體負責在華業務,他的加入也使得摩根大通各項業務在中國市場迅速崛起。

“我們這一代人,生活在一個極不尋常的30年,都趕上了大潮流,漂洋過海看世界,又匆忙回來做自己的事。”在他看來,豐富的人生經歷應歸功於這個時代。

經歷了人生前期的淬鍊,一個巨大機會擺在李小加面前,嶄新的十年向他敞開大門。2009年10月,李小加出任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成爲港交所歷史上第一位非本地行政總裁。

變革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李小加在港交所主要做了什麼,用“變革”再恰當不過。

擁有內地、香港和美國等多重工作背景的李小加,成爲港交所史上任職時間最長掌舵者,也是推行最多改革措施的行政總裁。

李小加稱自己的工作是“水利工程師”,所謂水,即金融活水,他認爲自己主要做了四件事情:一是“連水”,二是“換魚”,三是跨界,四是讓港交所的交易體系更加現代化。“這四個項目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每一項都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他表示。

“連水”的一個重要成果即是互聯互通。在港交所《2013年-2015年戰略規劃》中,李小加提出,要作好準備以把握中國資本項下審慎、加速開放的種種機遇,建立與內地的互聯互通。此後,“連水”進程一發而不可收。

2014年11月,連接香港和上海證券市場的“滬港通”正式通車,以創新模式打通兩地市場;2015年10月,香港交易所簽署“倫港通”合作備忘錄;2016年12月,“深港通”開通;2017年,債券通開通。

“連水,已經很大程度上連在一起了。但是今天現貨連了,能不能將來有一天衍生品也連?今天是二級市場連了,有沒有可能將來一級市場也連?現在債券北上連了,將來能不能也把南下連接起來?”在李小加看來,“連水”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些工作每做一個之後,又會上一個新臺階

在 “換魚”方面,李小加把傳統的“魚”換成了現代的“魚”,把簡單池塘裡的“魚”換成了世界大海里的“魚”。“當前上市公司還是以國內爲主,將來一定要把世界的都請進來。”李小加認爲,“(港交所)本身就是世界的海洋,不存在什麼壁壘。”

“換魚”工程中最爲人稱道的是2018年4月的改革。在平衡各方利益的條件下,港交所出臺了修訂後的主板上市規則,同股不同權(WVR)架構公司和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被允許在港股上市,被市場人士視爲“25年來港交意義最大之變革”。

新規出臺後,魚兒競相遊入港交所大池

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團成爲港股第一家雙重股權架構上市公司。9月20日,美團點評緊隨其後成爲第二家。此後,歌禮制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等生物醫藥企業密集“搶灘”。

正是基於這一改革制度,港交所出現新經濟上市潮,港股整體估值佔比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經濟的比重日益增加。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今年以來有超過120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募集資金規模將近2500億港元,從行業的細分角度來看,新經濟公司募集資金佔比達到70%以上。

港交所在跨界方面也經歷關鍵變革。在剛履新之時,他就戰勝了包括芝加哥交易所在內的衆多知名對手,成功將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併入港交所報表。

李小加表示,所謂跨界,就是跨到別的資產類別,乃至於跨到貨幣、商品,或者在衍生品裡能夠跨到別的標的,比如MSCI指數衍生品等。不過他也表示,如果現貨市場太賺錢,對別的市場的培育就會受到影響,在衍生品市場上的發展更受挑戰。

李小加坦言,1998年金融危機對於期貨市場的衝擊,給香港人留下了深刻的集體記憶,因此在風險管控上面,港交所不太容易放開手腳。但是各方認識已開始逐步趨同,在把衍生品提高到更加健康、有競爭力的一個平臺上。

李小加回憶,11年改革之路中最難的時光當屬2012年6月,世界上最大的IPO居然要遠離香港,遠走他鄉。

想要謀求集團整體IPO的阿里巴巴,由於同股不同權架構不符合彼時香港上市規則,而選擇退市離去。雖然李小加大力推動改革,但仍阻力重重。

在李小加看來,香港和內地兩地的資本市場改革存在差異。內地熟悉的是高屋建瓴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在國際市場,特別是中國香港市場,很多事情是自下而上發展起來的,大部分事情還是經過很長時間的市場演變,慢慢自然形成。

不過李小加認爲,這兩種改革路徑或許有結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即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心態和思維去思索,但必須是自下而上地進行實施。

交接

值得一提的是,李小加此次是提早離任。

今年5月7日,港交所正式對外宣佈,李小加合約屆滿將不再續約,9月底,李小加通知公司董事會有關其意欲提早退任港交所行政總裁職務。按照合約,李小加正式約滿日期爲2021年10月底。

爲何選擇提前去職?李小加給出以下理由:

他表示,找到合適的人選並不容易,需要一定的時間範圍。今年是港交所辛勤播種得到豐收的時候,早點找人比較好。另外,在疫情期間,港交所很多大事不能開展,在空窗期換將,成本最低,機會最好。李小加認爲,今年是換將最好的時機。

對於港交所的前景,李小加有這樣一段描述性的詮釋。他表示,香港的位置很清晰,實際上就是世界一個圓,中國一個圓,兩個圓慢慢開始相連,將來一定是越來越結合,但是兩個圓永遠不可能重合。

“兩個大圓之間,是香港永遠保持自己競爭地位的基礎,因爲兩個大圓要融合,所以香港可以在其中發揮作用,即便是融合速度越來越慢,在融合的部分裡面把它做深,做得更豐富,讓自己具有更強競爭力。”李小加說道。

2019年初,港交所發佈未來三年規劃,提出新的願景和目標,要成爲國際領先的亞洲時區交易所。“立足中國”、“連接全球”和“擁抱科技”成爲未來三年的三大主題。

今年5月,李小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港交所的一切都沒有變化,一切都在往前走。

“如果要說有什麼遺憾,每年12月會有一個聖誕晚會,今年就沒有了。”他說道。

李小加透露,自己未來不會離開香港,工作不會離開中環。“希望能夠利用我在香港交易所學到的’水利知識’,繼續爲香港、爲國家、爲市場做點貢獻。”

2020進入尾聲,港交所的“李小加時代”正式落幕。揮揮衣袖,不願再做“打工人”的李小加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