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被美扒了兩層皮 還有人妄想中國做美國助手

(原標題:溫鐵軍中國美國扒了兩層皮,還有人妄想中國做美國的助手?)

【文/溫鐵軍】

蘇聯東歐解體留下了龐大的實體資產,工業資產,它所佔有的這塊龐大國土面積上的資源性資產都沒有貨幣化,這個機會是空前的。

這就好比留下了一塊巨大的韭菜地,那誰來收割呢?美元來收割,馬克來收割,法郎、意大利里拉等等都涌入了整個蘇聯東歐體系

我是這個過程的親歷者

蘇聯解體促使西方經濟超前繁榮

1991年我在美國進修,1991年12月蘇聯正式解體。

1991年12月份我買了張機票飛到歐洲,先到了西歐,然後到東歐,在整個東歐轉了40多天。

我深刻體會到,這個時候的貨幣金融資本力量,是所向無敵的。

什麼道理呢?當時在東歐國家,在蘇聯,幾乎所有企業都因爲找不到市場,找不到原材料而停了。

無論多麼好的設備,都可以當廢鐵,蘇聯在各個加盟共和國所形成的工業佈局設備也幾乎都被當成廢鐵。

這些實體資產雖然佔有了大量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等等,但在沒有市場的條件下就沒法貨幣化。

大家都停擺了,所謂500天計劃,先私有化了咱們再說。

這種情況下,大量西方硬通貨進入到蘇東體系內。

短期內在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超前繁榮的表達,就是因爲它大量貨幣化了蘇東體系的實體資產。

當然這個階段上也確實有一部分蘇聯科技力量,包括蘇聯的工業資產流入到東方,我們國家也買了一些。

我記得90年代初期,我們還是實物交換,比如黑龍江開幾輛卡車送點土豆過去。

因爲那邊沒菜,如果你送點新鮮蔬菜更了不得,所以往往一車土豆送過去,開回來一兩輛轎車。

但它解體之後形成了產生貨幣化和資本化的龐大空間,主要還是讓西方硬通貨把收益佔有了,於是就出現了西方超前的繁榮。

美國藉機推出了所謂WTO,和NAFTA,也就是北美自由貿易區,開始從歐共體進入歐盟,都是西方世界因此得到的一筆浮財。

大家開始有了一個新分配,形成了西方的區域整合。歐共體生歐盟,北美洲變成一體化,這兩大集團就形成了。

1989年美國開始帶領西方制裁中國,外資幾乎全撤,中國正處在蕭條階段,那個階段大量企業不景氣,財政赤字也很嚴重,財政佔比很低。

我印象裡,1993年、1994年前後,中國財政佔GDP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十一點幾,也不足以支撐社會公共事業、教育、醫療、養老等等,都顯得很糟糕。

這個時候西方意識形態和政治家們的說法是中國崩潰論,你們撐不了多長時間了,蘇聯東歐那麼高的水平都已經垮了。

就中國現在這點經濟量,你們根本不堪一擊,沒拿你當個事兒——中國崩潰論是佔據主導地位的。

在這種情況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崛起。

幣緣政治時代的對抗性矛盾

在西方崛起的同時,發生了美元集團跟歐元集團的矛盾。

因爲歐元集團一旦問世之後,它的幣值相對比較高,又是歐洲的區內貿易,而且已經覆蓋了蘇東國家作爲它的主要市場。

等於原來西歐國家的區內貿易,陡然擴大到東歐,再加上它跟俄國大量的原材料貿易,石油、天然氣能源貿易,於是它的整個歐洲區內貿易大大高於區外

僅以區內貿易來支撐它的結算貨幣,就在世界上佔有相對比較大的份額了。

而美國的美元則是早就大大超過了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貨幣結算,變成一個全世界的結算貨幣。

大家都要用它作爲儲備貨幣,所以大家纔要去買美國國債,這個世界的主要資本是流向美國的。

那誰突然成爲美元單極霸權這個體系的挑戰者了呢?歐元。

所以蘇聯解體之後,幣緣政治時代所發生的對抗性矛盾,主要矛盾方面是美元集團,次要矛盾方面是歐元集團,我們把這段應該叫做後冷戰。

因爲不再是以蘇聯東歐爲敵,而是進入幣緣戰略的時候,以幣緣衝突的對立集團爲敵。

就在這個階段上,當歐元1999年一問世的時候,出現了科索沃戰爭、巴爾幹衝突等等。

然後接着不斷在中近東地區連續發生各種各樣的區域性戰爭衝突,始終在制約着歐元集團崛起。

一直到今天,這個衝突都沒有停,使得歐洲的歐元範圍始終不能擴大。

歐元集團始終沒有真的變成一個世界上廣泛接受的貨幣,大家也就頂多把它當作一種國際貨幣。

然後中國直到最近這些年,才改成一籃子貨幣,以前我們是一直緊盯美元的。

所以從幣緣衝突的角度來說,美元集團壓住歐元集團,用一系列局部性熱戰來製造歐元集團周邊麻煩,說明美元集團在後冷戰時期的單極霸權是有效的。

到現在爲止,這個經驗還沒有很好地被中國政治家思想理論界教育界、學術界認真討論過。

因爲我們的傳統意識形態認爲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沒有把它再分成不同陣營。

溫鐵軍:中國被美國扒了兩層皮,還有人妄想中國做美國的助手?(來源:觀察者網)

後冷戰單極霸權孕育着矛盾爆發

美元集團跟歐元集團兩大集團互相之間的鬥爭,本來不幹中國的事。但是因爲美國在帶動世界資本回流美國的時候,它有幾個重要的階段性改變:

第一個重要階段性改變就是把原來軍事研發所形成的那些高技術,在蘇聯解體後轉爲民用了。

比如說那時IBM就是商用機械,後來就有了所謂比爾蓋茨車庫創業,因爲他們不必支付前期的鉅額研發成本,都是國防部支付了。

他們只需要把它改成用於商業小型化,當然收益就是鉅額的。一個大的新領域被開拓出來,於是資本滾滾流向美國。

美國陡然進入所謂新經濟,在這個時候,中國離新經濟還遠着呢。中國還是一個比較傳統、落後、沒有貨幣化的工業體系,所以八竿子打不着。

資本是怎樣流動着形成美國引領世界的地位?當然是憑藉着老冷戰的雄風,宜將剩勇追窮寇了。

美國順勢進入高資本、高技術結合的結構上,來引領世界。但這個時候就導致了東亞金融危機。爲啥呢?

因爲東亞金融資本停留在產業資本階段,它既進入不了金融資本,也進入不了高技術、勞動密集的、低端的一般消費品生產。

於是東亞資本根本沒有留在東亞去提升產業競爭力,而是流向美國,去追求美國高技術產業的機會收益。

假如你是資本家,你不這麼幹嗎?完全正常。

但它這一流好了,東亞垮了,四小龍、四小虎遭遇到東亞金融風暴,至今也沒有人好好看看,那是資本流動的客觀結果。

但卻跟着美國人的教科書說,這就是因爲東亞社會的金融市場制度不好,金融管理不對路等等,這些話並不能真正針對問題。

總之,這個階段一爆發,大量資本流入美國,導致美國IT業新經濟泡沫化了,這泡沫化最終捂不住,就爆發危機了。

所以到了世紀末,不僅東亞爆發危機,相繼爆發危機的就是美國。

2001年美國新經濟泡沫崩潰,同期因爲長期跟歐元鬥爭,在中近東地區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矛盾衝突,於是宗教極端主義萌發,反過頭來炸了它的世貿中心

在紐約金融資本最集中的地方去炸,什麼意思?那不是挑戰金融資本嗎?

美國人找了個對象,就是本拉登,那是不是他呢?這背後有沒有更爲複雜的背景呢?我們今天都無從知曉。

但總之這就意味着政治,特別是國際幣緣政治的衝突和國內新經濟所謂產業升級,都造成了危機。

所以不是今天才出現美國的競爭力下降,而是早在那個從後冷戰單極霸權開始出現金融資本和高技術資本兩大結合,然後帶動國際資本流向美國這樣一個大趨勢中,就已經孕育着矛盾的爆發了。

新冷戰的序曲恰恰是中美之間的戰略合作

當這個矛盾爆發的時候,中國跟美國提出,在反恐上我們應該戰略合作。

於是新世紀之初美國爆發危機的時候,中美關係出現了一個戰略接近,大家叫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美國的產業大量向中國轉移,然後在中國開始最便宜的生產,把產品送到美國,幫助美國壓低了它的通脹率。

最低價格的大量消費品涌向美國,然後中國人換的這點美元外匯,再回過頭去投到美國的國債市場上,讓美國拿到的錢去攻城略地,實施美國戰略等等。

因此中國成了一個美國的全球戰略助手,是一種輔助性狀態。

於是美國金融資本集團的代表們提出“Chimerica中美國”,甚至提出G2,都不要搞什麼G7了。

因爲“中美國”就夠形成大量利潤、製造大量低價商品流入美國,美國就足以吃住這一塊,那就G2吧。

這是從後冷戰向新冷戰過渡階段,出現的一箇中美兩國戰略接近的客觀態勢。

至今我們很多人的思想意識停留在這個雙方互相接近的關係之中,因此我們才說雙方誰也離不開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實際上,那個階段已經成爲過去。

爲什麼今天會進入新冷戰呢?

1999年歐元集團問世,歐元開始正式流通以後,發生了美歐之間兩大金融資本集團的矛盾。

2001年美國出現危機,2001年中國提出跟美國形成反恐戰略合作關係,接着中國開始大量向美國出口商品,向美國輸出資本。

這種雙重輸出,被我們說成是從中國“這頭牛身上兩張皮”。有些人是好夥計,從你身上剝兩張皮,你還一天到晚高高興興的。

這是因爲他的整個思想理論體系完全美國化了,比如之前我們把大量官員送到美國去培訓,回來以後基本上就認同這一套東西了。

而這恰恰是一個轉變之前的背景,這個階段其實也意味着從後冷戰的尾聲開始進入到新冷戰的序曲了。

新冷戰的序曲恰恰是中美之間的戰略合作,戰略合作到什麼情況下不能再合作呢?我們接下來講新冷戰的緣起。

(本文出自觀視頻工作室,觀察者網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