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邵宗海》「不想統,就是獨」激化兩岸互動

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藍孝威攝)

在今年12月16日國臺辦例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曾非常嚴厲迴應記者的問題說,「我們絕不爲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並強調說「如果『臺獨』分裂勢力一意孤行甚至鋌而走險,我們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粉碎『臺獨』分裂圖謀,堅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

從這個答覆上可以理解到,國臺辦至少目前還是存在「如果臺獨」這個假設的基礎上,應該是表示兩岸尚未進入大陸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階段,也就是說,北京只是在警告,但臺灣尚沒跨入「法理臺獨」的界線

過去一年,兩岸之間的關係幾乎就是充滿波濤洶涌,特別是在臺灣,立法部門屢傳「趨獨」的法案美國又在兩岸關係負面發展上一直在推波助瀾,美國國會更是建議推動臺灣駐美機構更名,確是有凸顯「臺灣主權」的圖騰之嫌。如果加上蔡英文就任5年來,從沒提過「九二共識」、也高調不接受「一國兩制」,再加上會讓北京敏感的「緊守主權底線」一詞的屢次強調。種種外在因素不停地進行挑釁,的確很難不聯想到大陸是否會採取「以武促統」、「以武促和」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對臺施加「武統」壓力來爭取實現和平統一

但是當這種「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下降」,是否意味着臺灣「不想統」,就等同「就是獨」?或不接受「一國兩制」,肯定「就是獨」的走向?因爲這畢竟是極具危險性質的假設,能避免這樣思考應對兩岸都會好。

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鄧聿文在12月23日《紐約時報中文版上的一篇文章裡,就提到「過去的2020年,兩岸風高浪急是中國地緣政治惡化的表徵。在臺灣,蔡英文尋求深化臺美關係,在大陸看來,是向着法理獨立靠近;在中國,是武統聲浪高漲。」如果連「尋求深化臺美關係」都被大陸認定是向着法理獨立靠近,需以武統方式來解決,這就更加強化了筆者假設的思維:「不想統」,是否就等同於「就是獨」?

廈門大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劉國深在12月21日透過「臺海局勢與中國周邊安全」研討會上的視訊,有另外不同的解讀。他指出,大陸因應目前臺海局勢,應要保持高度清醒,要分析兩岸這40年或70年發生什麼變化。他說:「兩岸之間關於中國代表權之爭,該問題在國際社會已有結論。」另外,兩岸關係定位問題之爭,劉也提醒,蔡政府執政後,雖走「臺獨」邊緣政策,但仍扛着「中華民國」的旗幟。而且民進黨也不敢放棄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法律關係性質。劉國深特別強調,「若蔡政府逾越這條紅線雙方間的性質將發生變化,不再是內部政權之爭,而是分裂與反分裂的領土主權保衛戰。」從劉國深的說法可以發現,大陸是有很多學者並不完全認爲臺灣的「不想統」,是與「法理臺獨」畫上等號。

其實還可追溯到5年前,當蔡英文贏得2016大選,但美國卻表現出過去從沒有「對選後臺海情勢發展表達憂慮的現象」。有個例子可以佐證,那就是白宮亞太事務資深主任葛林1月12日在CSIS發言時說:「華府會試着讓大陸不要太早或不瞭解臺北新政府真正政策前挑起危機」。所以華府雖有「偏臺心態,但也不期待兩岸有軍事衝突

而筆者也發現,2020年兩岸關係惡化雖引發了對抗,但尚沒看到雙方有邁向軍事的對抗。譬如說,臺灣軍方人士曾表示,絕對不會發動「第一擊」,這顯示臺灣有剋制跡象。而大陸《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於8月13日在微博發文中認爲,在臺海地區的解放軍、美軍、臺軍都應該恪守「不開第一槍」的原則。這是兩岸之間,自從可能有「擦槍走火」的危機萌生之後,臺灣軍方首次擺脫了「挑釁」作風

但是,兩岸雙方不會有一方發動「第一擊」,只是消極的避戰;但真正積極的消弭兩岸軍事衝突,應是臺灣對「臺獨」的表態,能更有自我剋制傾向。

(作者爲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