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石斑魚遊進死衚衕

李武忠

石斑魚(俗稱鱠)一向是臺灣南部重要的海水經濟魚種,卻未受到政府的青睞,多次被排除在旗艦產業名單之外,如今因列入兩岸ECFA的早收清單而聲名大噪,一躍成爲當前臺灣最亮眼養殖魚種,風頭遠勝昔日漁政機關力捧的臺灣鯛,也成爲馬政府下鄉宣傳ECFA政績與反駁外界憂心臺灣出口經濟嚴重衰退的首選。

目前國內生產的石斑魚外銷數量固然增加(今年1-7月活石斑魚外銷數量達8695.81公噸)但是九成九以上集中在中國(含香港市場,相對的石斑魚出口到日本、美國、歐盟等重要魚類消費國的數量微乎其微,石斑魚正被有計劃的鎖進中國,也造成國內石斑魚價格大幅波動,一度低於生產成本,引起養殖業者緊張。

由於投資石斑魚養殖需要龐大的資金,除了需面對病害問題叢生(包括病毒弧菌寄生蟲真菌等)、天氣災害帶來的嚴重損失外,像這樣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的行銷作法,更加大投資經營上的風險,讓揹負高額貸款的養殖業者憂心忡忡深怕血本無歸。而政府和商人亦深知市場單一化高度風險,只是爲了彰顯施政績效和貪圖眼前的近利,還是任令不利產業持續發展局勢繼續延續下去。

石斑魚產業發展已隱現危機,未來是福是禍養殖業者恐怕要靠自我評估,並結合業界力量積極尋求多元外銷管道來分散風險,不宜盲目跟隨政府政策,一旦局勢有變,中國官方調整進口措施導致國內石斑魚外銷受挫,政府官員可以輕易找到藉口卸責(繼續坐穩官位),而業者只能自認倒楣,自行收拾殘局。過去國內業者響應漁政機構大力推動的商業化室內集約循環養殖系統,未經審慎的投資評估即投下龐大資金,最後落得血本無歸,而當初的主事者不僅未負起任何責任步步高昇;還有臺灣鯛從被漁政官員捧在手心到今日養殖戶需自求多福,殷鑑不遠。石斑魚經營業者要認清事實,不要過度依賴政府,並儘早建立風險管控機制,別重蹈覆轍。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