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刪Q是對非理性抗中的反思

中時社論

2021年並非選舉年,但接連而來的罷免案所激起的政治漣漪,恐怕不會小於選舉。農曆年前桃園王浩宇罷免案一舉成功,緊接着的高雄黃捷罷免案功敗垂成,這兩起罷免案都是地方議員層級,卻成爲全國矚目的議題,顯見臺灣社會把罷免視爲對民進黨執政不滿的宣泄,等不及2022年選舉,希望立即展現公民制裁力量,反制民進黨的「選舉獨裁」體制。簡單說,罷免案是對蔡政府的不信任投票

罷免陳柏惟 民進黨陷兩難

王浩宇被罷免後,民進黨面對非執政黨籍市議員層級的黃捷罷免案心生畏懼,不惜採取全黨救一人策略,上至總統、黨中央,下至立委、市議員全力動員,再發動網路側翼打恐嚇牌洗腦綠營支持者指控藍營報復性罷免」是仇恨動員,號召支持者投票反制,終於成功阻止罷免案通過,但社會再次撕裂。

波剛平,一波再起。黃捷罷免投票後第3天,號召罷免臺中立委陳柏惟的「刪Q總部」,向中選會送出第一階段連署書,預示今年罷免浪潮可能延燒到下半年,將與食安公投並列爲2021政治雙旋律。民進黨如何應對陳柏惟罷免案,是像黃捷罷免案般全力相助,還是如王浩宇案般袖手旁觀,抑或是採折衷方案,民進黨陷入兩難。

陳柏惟罷免案還在初始階段,綠營尚未展開反制,只有剛剛協助黃捷度過難關的高雄立委許智傑公開向陳柏惟罷免案利害攸關方的顏家喊話,稱陳柏惟罷免連署通過,顏家可能是最大輸家,意圖分化顏寬恆與罷免案主導團體。民進黨若真把陳柏惟罷免案視作藍綠對決,如同黃捷案般伸手介入,恐怕是對地方民意的誤解,未認清陳柏惟個人作風對臺灣政治的負面影響,屆時只會引火上身,將承受更大的政治衝擊。

檢視罷免陳柏惟的正當性,首先要先討論陳柏惟這個人,這位走激進臺獨極端民粹主義路線的政治人物,是在什麼樣背景下橫空出世。事實上,陳從政之路並不算長,嶄露頭角是在2018年,代表基進黨蔘與高雄市議員選舉,雖然落選,但表現不差。之後則是較爲人知,受到民進黨禮讓空降臺中,趁2020年民進黨掀起的抗中保臺浪潮,在立委選舉中驚奇地擊敗在地紮根、經營已久的顏寬恆。

無論是2018還是2020選舉,陳柏惟及其所屬的基進黨,走的路線就是政治光譜最極端的臺獨立場,老獨派黨外人士還常倡議大和解、民主包容,避免社會過度撕裂,但陳柏惟及基進黨心中只有族羣對立、仇恨動員。正如同陳柏惟所說,爲了成就臺獨大夢,不忌諱將不同陣營的支持者貼上殺人魔標籤,主張將不同國族認同的國民黨推下臺灣海峽,等到符合條件才允許上岸。

陳柏惟只是一人,但他的當選卻代表臺灣政治瘋狂的一面。正是這不理智的存在,才讓臺灣失去團結向上的動能,陷入無意義的內耗中,成就走偏鋒的政治人物,苦的卻是臺灣人民。臺獨吵了數十年,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從和解到對立,卻讓臺灣社會愈加分裂。

放縱權力老虎在野黨

在「陳柏惟們」心中,從未有監督執政黨的任何一絲必要。因立法院不是用來監督民進黨,不是展現政策專業的場域,而是表態的地方。於是陳柏惟鬧出讓香港人來臺灣當兵、外交部成立內交部、設置潛艦伏擊區等一系列的問政笑話。在他眼中,抗中的意識高於一切,民主自由要爲抗中服務,沒有反中的民主自由,不是民主自由。民進黨爲所欲爲,陳柏惟不理睬、基進黨不理會,因爲敵我意識要分明,監督蔡政府只會讓敵人有機可趁。於是所有法案、預算案民意代表不用爲民衆把關,兩隻眼盯着在野的國民黨更重要。

批評國民黨不是問題,但不監督行政院,對不是執政黨籍的立委來說,就是很大的問題。「陳柏惟們」這種作法,是在摧毀在野黨的制衡力量,是縱權力之虎歸山,四處傷人,更將阻礙公民社會的壯大。放縱行政權獨大是愛臺灣還是害臺灣?答案不言而喻。臺灣當前最缺的並不是行政權,而是有力的在野黨。

罷免陳柏惟不是報復,而是修正錯誤。針對的不是某一個政治人物,而是對2020非理性抗中浪潮的反思,一個煽動仇恨、撕裂社會、縱容權力老虎、破壞權力制衡分際政客,一個口水四溢的臺獨表演者,還不該罷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