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中美無互信 抗中反而害臺
中國時報社論
民進黨高舉「抗中保臺」旗幟,從2014到2020選戰連戰皆捷,尤其2020年抓到機會大賣「芒果乾」,終於逆轉韓國瑜旋風,蔡英文囊括817萬張選票連任。今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選情不利,又丟出「廣義抗中保臺牌」,但幾回合下來,不但選情拉擡不起來,隨着民進黨桃園市長候選人鄭運鵬爲了賺人民幣,主動把國籍跟居所登記爲「中國臺灣」;「新護國神山」高端疫苗二期試驗疑交中資背景公司執行;國慶煙火表演用無人機幾乎全用大陸貨等事件曝光,證明民進黨「抗中」根本說一套、做一套。蔣萬安嘲諷民進黨「抗中保臺」是「鬼故事」,柯文哲也說,相信民進黨「抗中保臺」就太天真,「綠共一家親」雖不中亦不遠。
抗中 說一套做一套
兩岸關係太複雜,不是民進黨一句「抗中保臺」就能切割的,尤其民意對臺灣前途並沒有共識,民進黨卻一意孤行強行操作,操作久了難免破綻百出,讓人看不起。鄭運鵬是因爲站在風口浪尖纔會露餡,但民進黨還有多少人口喊「抗中保臺」,卻利用臺灣人身分在大陸賺大錢;民進黨指控BNT疫苗在深圳分裝、在上海代理,寧可國人無疫苗可用,也要阻撓民間採購,卻又允許高端第二期臨牀試驗委託中資背景公司辦理,反覆彰顯民進黨「抗中保臺」搞雙標;國慶無人機表演廠商使用的無人機,受限於製造鏈分工體系,不得不包含部分陸制零組件,更凸顯臺灣製造業高度全球化,不可能與大陸切割的事實。
在美國反中氛圍下,民進黨操作「抗中」,或許對鞏固政權有好處,但過度操作卻讓全民付出代價,「抗中」不能「保臺」,反而「害臺」。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正是「抗中害臺」典型案例。民進黨認爲裴洛西訪臺提升了臺灣國際能見度與地位,但大陸隨即發動對臺軍演,趁機完成「戰略東擴」,不但展現抹除海峽中線的實力,更證明能夠威脅臺灣東岸安全,臺灣不但未因國際能見度與地位的提升而更安全,反而更危險。
現在可能是1971年季辛吉秘密訪華達成中美兩國戰略共識後,50年來最危險的時刻。中國崛起十餘年來,中美戰略互疑不斷深化,逐漸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川普任內改採抗中策略,貿易戰、科技戰、地緣戰逐一登場,拜登上任後,斷然自阿富汗撤軍,希望集中國力應對中國。在中美關係惡化的格局下,民進黨甘爲美國對準中國的槍,臺灣海峽成爲世界最新火藥庫,就是宿命。
倚美 臺海現狀遭殃
審閱中共二十大相關文件可以發現,兩岸關係雖然惡化,但大陸對臺基本方針並未改變,但對臺心態卻出現變化,不再把臺灣當成中國的「價值」,而是必須面對、處理的「問題」。未來不再有「美中臺三邊關係」,只有中美大國競爭關係、臺美關係與大陸對臺工作(臺灣對大陸失去影響力與發言權)三個雙邊關係。臺灣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希望大陸如何惠臺,如何幫助臺灣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而要承受大陸反獨促統的軍事與政治壓力。
民進黨其實非常務實,臺獨只是「神主牌」。蔡英文2016年有機會勝選,就拋棄「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的訴求,提出「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論述,改採「維持現狀」路線。賴清德在臺南市長任內自稱「臺獨工作者」,任閣揆就修正爲「務實的臺獨工作者」,如今有機會取得2024大位,就開始以蔡英文路線爲尊。民進黨務實,選民同樣很務實,不會被民進黨「抗中」綁架。民意一旦翻轉,失去中心思想、跟着綠營抗中的國民黨中央,將再次被選民拋棄。
兩岸體制與意識形態不同,但不妨礙兩岸一家親的情感與文化關係,中華民國主權獨立,但不妨礙兩岸同屬一中的法理連結,「抗中」或許對民進黨短期有利,長期卻對臺灣有害。臺灣需要一位策略家,爲臺灣找出一條能與美國維持關係,但不會成爲美國對付中國的戰略棋子;能維持臺灣主體性,也能解除大陸對臺獨的疑慮,讓兩岸重啓溝通對話,再回到和平發展的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