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理性面對美國反中浪潮

社評

反中情結、民粹主義加乘效應,形成美國「打擊中共」的兩黨外交共識,加上總統大選在即,兩黨惡鬥激化,「比賽誰最反中」已成爲華府的政治顯學。美國政治極端化現象,不但會影響臺灣內部政治與選舉,也會對臺海形勢產生蝴蝶效應,兩岸對此應有正確而全面的理解,纔不至於誤判形勢,造成更大的傷害。

美臺大選反中激化

美國國會最近通過多項「友臺反中」法案,如2024《國防授權法案(NDAA)》相關條款、《臺灣國際團結法案》、《透過實力促進臺灣和平法案》等;白宮也落實2023《國防授權法(NDAA)》中的條款,宣佈援引「總統提撥權」提供臺灣3.45億美元軍援,並將運用「外國軍事融資(FMF)」機制,進一步對臺提供武器。對此大陸國防部表態反對;我外交部則表示感謝,說明了美方任何涉臺軍事決策或國會立法,必然引發兩岸不同反應,導致兩岸緊張情勢的升高。

美中之間因臺灣問題而齟齬不斷,但一般研判,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仍在可控制範圍內。臺海兵兇戰危,但沒有任何一方輕易採取軍事行動,關鍵原因在中美雙方都能以負責任的態度處理臺灣問題,美國行政部門面對國會及輿論界強大壓力,仍堅守底線遵循一中政策;大陸亦未改變爭取和平統一臺灣的最高原則。

如能掌握美中關係「鬥而不破,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則,並正確理解美國政治文化與外交運作法則與慣性,就不會過度解讀、激烈迴應一些只有象徵意義的立法,或政黨鬥爭與選舉的語言,自然可以有效管控風險。

美國國會友臺法案不勝枚舉,除了要求加速、提升對臺軍售外,更主張邀請臺灣參加2年一度的「環太軍演」,給予臺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但行政部門執行時通常非常審慎,儘量在滿足國會需求、維持美中關係及提供臺灣自我防衛能力框架內取得平衡,美中1979年建交以來,美國曆屆政府從未真正超越「一中紅線」。

兩岸無須反應過當

以拜登決定啓動提撥權軍援臺灣3.45億美元爲例,2023年NDAA要求的是每個會計年度不超過10億美元,白宮展現支持臺灣及尊重國會的意志,但在實際金額及項目上保留彈性,以免過度刺激中共。外媒報導,拜登考慮提供臺灣FMF是烏克蘭援助預算案的附帶條款,是利用臺灣爲工具,促使共和黨國會議員接受烏克蘭援助案。美國外交手段眉角太多,許多外人霧裡看花,臺灣大肆歡迎拜登以外國軍事融資挺臺,就是反應過當,同樣的,大陸也不需要採取過度反制措施,抓穩東昇西降格局,強化自己實力才重要。

共和黨反中已刀刀見骨,有意角逐總統大位的共和黨籍佛羅里達州長迪尚特,最近在一場20分鐘有關經濟政策的演說中,至少提到中國11次,一再指責中國削弱了美國財政實力,宣稱要廢除與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這些都是競選語言,以激進立場爭取選票,但即使當選也不必然成爲新政府的新政策。

臺灣與美國同時進入總統選舉熱潮,臺灣總統參選人可能前進美國,爭取美國的認同與背書,同時拜登政府亟欲改善動盪不安的美中關係,臺灣問題動見觀瞻,很可能被共和黨右翼「武器化」,做爲打擊拜登政府及中國大陸的工具。微妙時刻,美中臺三方都需要保持戰略定力,準確掌握美國政治文化與決策背景,做出正確理性的評估,而非單憑意識形態或僵硬二分法主觀判定。

美中關係陷入困境,雙方在意識形態、價值與地緣政治的誤解與差距是癥結之一,這也是拜登政府一再強調必須加強溝通,清晰認清彼此企圖與目標的原因。反觀臺灣,民進黨以反中、仇中意識形態掛帥,主政者誤解、誤判外交形勢,誤導民衆已成常態,民進黨以維持政權爲首要目標,拒絕理性面對外交與兩岸問題,未來情況只會更爲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