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心裡種下非遺的種子

長鏡頭

3月16日下午4時許,在海南五指山市第一小學的非遺培訓基地,4年級7班的44名小學生正席地而坐織造黎錦。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學生們已經掌握最基本的織錦技能,每個人手中都有一段或長或短的黎錦。他們有的還在織最簡單的平紋,有的已經可以製作簡單的圖案了。

劉蘭香黃翠花黃忠英等7位黎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正在手把手教學,她們在學生身邊,看着學生穿線拉線,不時給予指導、給予提示。

曾經,受時尚服裝的影響,作爲海南最典型的非遺項目之一的黎錦,在當地年輕人心中漸行漸遠。但近年來,隨着黨和政府對非遺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當地也對黎錦技藝進校園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情況已發生明顯改變。

在最初推進黎錦技藝進校園時,有的學校並不理解。五指山市文化館長張欣欣帶着同事跑了很多學校。後來,他們終於談妥了兩所學校——五指山市第一小學和五指山南聖中心小學。2018年前後,這兩所學校相繼被教育部評爲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曾經對非遺進校園不太理解的學校開始爭相求合作,張欣欣接到越來越多學校打來的電話:“文化館還有沒有什麼非遺項目想進校園的?可以考慮我們學校。”目前,海南省已在9個黎族市縣的62所中小學開展了黎錦技藝進校園實踐課,4所大中專院校開展傳承人羣研修研習培訓,2萬多名學生參與學習。

進校園給學生授課的,必須是經文化主管部門認定的代表性傳承人,文化主管部門與其合編教材,併爲其支付授課費用。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有確定的標準,技能水平和思想品德都要經得起檢驗。政府爲代表性傳承人提供必要的傳習場所經費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履行培養後繼人才義務。許多代表性傳承人幾乎天天有課上,今天在這個小學,明天去那個中學,週末還要進鄉鎮進社區做培訓,靠這門手藝過上了充實快樂的生活。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海南,黎族同胞婚禮已開始穿婚紗西裝,而到了非遺保護被格外重視的現在,他們的婚禮不約而同地找回了過去穿黎錦、吃長桌宴的習俗,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也會身着黎錦,盛裝出席。

張欣欣告訴記者:“非遺保護工作其意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老百姓知道,手裡的黎錦是價值很高的工藝品,自己會的技能是了不起的技能。過去,唱歌、跳舞、織錦、製陶,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現在他們明白了,這就是文化,是文明的果實。”

下課後,活潑的小學生們即興表演起了吹鼻簫、打牛鈴鼓等。無論是黎族、苗族學生,還是漢族學生,他們都已經深深愛上了這些有趣的藝術表現形式。許多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重新拾起了那些寶貴的傳統技藝,都十分欣慰。

五指山市第一小學副校長文說:“現在,這麼多孩子心中已埋下了非遺的種子,待他們長大,這些種子慢慢地發芽、開花、結果,非遺保護和傳承就更有希望,更有力量。那些長大後沒有直接爲非遺保護工作服務的學生,也會記得這些技藝,文化藝術的養分會一直滋養着他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