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利用之路越走越寬(“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髮揚光大。”

“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爲文物工作引航指路。“十三五”期間,各地各有關部門守正創新、開拓進取,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文物事業全面發展,逐漸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格局,爲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賦彩經濟社會發展、助力文明交流互鑑作出積極貢獻

文物保護切實改善,文物“活”起來成效顯著

“永不落幕的系統工程”,有人這樣形容可移動文物普查。儘管我國已經完成了3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但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尚屬首次。面對行業外覆蓋面廣,行業內數量大、基礎弱等情況,可移動文物普查的任務更爲艱鉅。普查期間,全國投入10.7萬名普查人員、12.45億元經費,調查了102萬家國有單位,普查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這次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的‘家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

“十三五”期間,文物資源家底不斷充實。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順利完成,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外公佈。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505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萬餘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萬餘處。與此同時,文物保護狀況得到切實改善,文物保護利用區域聯動不斷加強,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和黃河文化遺產廊道建設紮實推進。

保障文物安全,是保護文物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十三五”期間,中央和省級財政年均投入超過10億元用於文物平安工程。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增加到17個,文物安全納入國務院安委會安全生產考覈巡查範圍、文明城市年度測評指標體系。已有23個省份將文物安全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覈評價體系。國家文物局與公安部持續聯合部署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發佈5批A級通緝令,打掉700餘個文物犯罪團伙,抓獲6000餘名文物犯罪嫌疑人,繳獲涉案文物6萬餘件,形成有力震懾。

紫禁城、蘇州古典園林、布達拉宮、莫高窟、秦始皇陵……新一季的文化節目《國家寶藏》,拉開了一幅泱泱中華的壯闊畫卷,展現中華文明無窮魅力。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我們要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傳播方式。“十三五”期間,文物資源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被不斷激活,文物“活”起來成效顯著。《文物建築開放導則》《大遺址利用導則(試行)》等相繼印發,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示範項目鄉村遺產酒店示範項目和拯救老屋行動等不斷助力鄉村振興。《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物傳播精品創新出彩。文化文物單位文創工作試點成效顯著,“文創熱”成爲新消費重要組成部分。五部門聯合開展“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孵化“文物+旅遊”“文物+教育”“文物+傳媒”“文物+智造”等跨界融合發展新業態。

與此同時,社會文物管理創新不斷拓展,文物流通領域登記交易試點成效漸顯,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啓動,文物市場活躍有序發展路徑得到探索,文物鑑定服務多元供給體系初步形成。

文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人們愛國熱情

近年來,隨着延安革命舊址羣保護提升工程的開展,革命舊址展現新貌。據介紹,延安對每一處革命舊址所承載的歷史故事進行深入挖掘整理,通過場景還原、半景畫、雕塑小品等多種方式,使展示內容和手段更加豐富,吸引力、感染力更強。

“十三五”期間,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效顯著,革命文物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熱情的獨特價值持續彰顯。目前,全國登記革命舊址、遺址33315處,兩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覆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1433個縣。依託革命文物場所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呈現大衆化、常態化趨勢。

此外,文物考古研究不斷加深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十三五”期間,4260項考古發掘項目有序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研究項目成果豐碩,重要考古發現不斷涌現。浙江良渚、陝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遺址實證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海昏侯墓等發掘保護備受關注。

如今,博物館成爲人們瞭解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場所。“逛博物館正成爲一種生活方式。”北京八中語文教師南洋說,他不僅自己愛逛博物館,還帶學生們參觀學習。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達5535家,相當於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2019年博物館接待觀衆達12.27億人次。不僅博物館吸引着觀衆,“十三五”期間,3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年接待遊客3460萬人次,各世界文化遺產地年接待遊客超3億人次。文物事業的發展,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深厚滋養。

文物助力民心相通,增進文明交流互鑑

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是古絲綢之路重鎮,見證了東西方交往交流的盛景。作爲中國在中亞地區開展的首個文化遺產保護合作項目,中國援助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歷史文化遺蹟修復項目已通過內部竣工驗收。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說,文物援外工程的展開,體現了中國在文物保護方面的實力和擔當,提升了中國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影響力

“十三五”期間,文物國際合作順利開展,文物成爲中外人文交流“金名片”,文物資源展示大國氣象、助力民心相通的優勢作用日益凸顯。其中,中外合作考古漸成規模,援外文物保護工程在周邊國家形成網鏈。目前,我國已在海外開展11個援外文物保護工程和40餘個中外合作考古項目,涉及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的24個國家。“文物帶你看中國”數字展示系統實現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全覆蓋。

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圓明園流失文物馬首銅像迴歸……幾乎每一次流失文物的迴歸,都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近年來,我國主動有序推進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爲建立更加公平正義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規則貢獻中國實踐、中國力量。據統計,美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已向我國返還超過1000餘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與我國簽署關於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政府間雙邊協議的國家達到23個。

“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必須秉持開放的全球視野,學習借鑑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定力,堅持和而不同、兼收幷蓄開展交流合作,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闡發中華民族精神、構建文明大國形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說。“十三五”期間,左江花山岩畫、“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項,與意大利並列世界第一,保護管理展示水平不斷提升,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文明古國成爲名副其實的文物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