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尚中國》李思思古法染絲巾感悟“自然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人類卻有着洞察美、提煉美的智慧,“天人合一”正是東方審美的最高境界。《衣尚中國》第八期之“自然之美”探尋了中華服飾背後的“天然雕琢”--??取形,將看得見的??穿在身上;章紋配?,將天地萬物的顏?納?布料。節目融豐富的學識與真切的現實關懷於一體,讓觀衆不僅領略到“?然之美”中暗藏的東??韻美學,也由此啓迪心靈,重新思考工業文明的背景下,人與自然的關係,順應天常、惜生愛物,迴歸久違的田園詩意。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發現傳統的時尚,解讀現代的經典,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神采,也豐富和提升了觀衆的審美情趣。本期的《衣尚中國》之“自然之美”清新脫俗,解讀了中華服飾上浸染的山水之靈、草木之精,更揭示了其採之有時,?之有道,取之天成,順其?然的高尚理念。

古人的智慧讓人看到風的形狀

現代工藝能夠讓服裝具備更多的色彩、材質和圖案,但古人是通過怎樣的審美與智慧,把春花秋月、流水潺潺的意向化作了衣袂翩翩,製造了柔美和諧的“中國色”,實現了渾然天成的“自然美”?

本期《衣尚中國》用層層遞進的三大空間來尋找答案。 在“歷史空間”環節,節目通過藝術跨界和絢爛的美學碰撞,以戲劇、舞蹈、音樂劇的多元形式演繹了三幕不同時代舞臺劇,藉由苧麻石榴裙、披帛等服飾和服飾主人的故事,帶領觀衆“穿越”古今,感受中國人寄託在服飾上的情感與精神慰藉。

觀衆通過《西施浣紗舞》,感受到了“夏布”的清靈飛揚。夏布,是中國最古老的布,由苧麻草做成,它看似波瀾不驚,但卻輕如蟬翼、薄如宣紙、軟如羅絹,它的觸感和絲綢一樣柔滑,用它做成的衣服也像絲綢一樣飄逸。

古典詩文中,關於“紅裙”“茜裙”“石榴裙”的記錄不勝枚舉,而舞臺劇《石榴裙的夢》則講述了與“色彩”有關的愛情故事。唐代的一個男孩背井離鄉踏上絲綢之路,他不僅想成就一番事業,也要爲他心愛的女孩圓一個關於石榴裙的夢想,然而,山高水長、歲月流轉,紅花染成的石榴裙雖然最終穿在了女孩的身上,但二人卻相隔千里,那比石榴花還要火紅的顏色不再代表着幸福美滿,而是無奈與遺憾。

在《披帛》中,長條形的薄紗披帛圍在身上,低調而普通,卻蘊含着古人對於自然豐富的想象力,讓人感受到風的形狀。

在“匠心空間”,訪談嘉賓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楊建軍講述了古人如何從自然中認識顏色,給顏色取名和提取顏色,演員李晟和服裝設計師曹震等幾位嘉賓還在現場一起體驗植物染色

而在“創演空間”,設計師楚豔展示了“自然系列”服裝作品,她挑選的作品不僅遵循了中國傳統的色彩體系,還試圖重構一個屬於當下時代的新“中國色”的體系,讓人們充分領略獨具東方魅力的“自然之美”。

“中國色”中有着天然隨意的美

美存在於天地自然之中,人要了解美,就要到“天地”之中去觀察、去探尋。中國人審美意識的生成,可以追溯到一萬八千多年前,山頂洞人用樹葉、獸皮裝飾自己,形成了中華服飾的雛形,之後,絲綢開啓了中華服飾的新篇章,棉花則爲中國人帶來了濃濃的暖意。這些都是自然給予人們最好的饋贈,中國人早已經習慣於以絲織棉麻爲底,取材於自然;以草木花卉爲底,取色於自然;以世間萬象裝扮世間,取意於自然。而這些色彩斑斕的服飾也形成了獨具韻味的中國色彩體現,成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匠心空間”環節,《衣尚中國》節目組,請來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的楊建軍老師,他揭示了中國色的一個特點,便是看到色名就可聯想到生活中的自然場景,比如,杏黃色、桃紅色、蔥綠色,都是從自然中選擇意象進行提煉之後的色彩表達。

“中國色”中自有一種天然隨意的美,湖藍、天水碧、月下白,聞之便覺陶然,充滿意境和生活情趣。然而,有的中國色彩卻不是那麼容易“聽聲辨色”,比如,“燕尾青”到底是什麼顏色?根據清代《蘿藦亭札記》記載:“皁之兼紺者正當名爲玄青,玄乃赤黑色,玄鳥是也,俗謂之燕尾青。”在明清小說當中,燕尾青色的衣服,就是一種偏藍色的、藍黑色的色彩。

而“月白”則是白色裡面帶着一點淡淡的藍,明代 《墨卿談乘》記載:“青白之間,謂之月白”,也有一種說法,認爲月白是靛藍微染,稍稍沾一點點藍色。節目中穿插的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月白綢圈金繡花卉錢袋”則讓觀衆對月白色有了更清晰的瞭解。

“百草霜”聽起來富有詩意,很多人從名字聯想到晶瑩剔透的白色或者銀色,然而,它的“真容”卻是“鍋底灰”。明代《本草綱目》記載,百草霜,就是燒上百種草,在鍋底或者煙筒裡,形成的像霜一樣非常輕柔的菸灰、煙墨。

“秋香”也不再是人名,而是一種很浪漫的色彩, 在明清的文獻當中多次出現,《紅樓夢》第八回,賈寶玉去探望薛寶釵的時候穿的就是秋香色的衣服。節目上呈現了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龍袍緙絲五彩雲蝠金龍吉服袍,從中可以看到,秋香色是從綠到黃的一種色彩,有人認爲是黃白色,也有人認爲是偏深的黃色,這也是“中國色”的隨意性,往往代表一個範圍,而不是固定的顏色,是中國古人把味道運用到色名裡的一種詩意。

而在楊建軍的解讀中,也可以瞭解到中國的五色觀確立得非常早,比西方的七色觀早了一千多年,“《尚書-禹貢》記載,五色是青赤黃白黑,這大概是關於五色的最早記載。”

中國植物染色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唐代是中國“植物染”的鼎盛時期,《大唐六典》有專門記載,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的使用花葉,有的使用莖、果實,有的使用根,有的使用皮,在當時是最主要的染色方法。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非遺”的熱潮,目前的中國處於“植物染”迅速恢復和發展的階段。 楊建軍透露,中國絲綢博物館運用科學加傳統的方法,復原了三十三種“乾隆色”。而更爲神奇的是,如此豐富繽紛的“乾隆色譜”,所使用的染料只有九種,染藍色的靛青,用的是含有靛藍的植物菘藍;染紅色的紅花、蘇木;染黑色的橡碗子、五倍子;染黃色的梔子、槐米黃櫨、黃檗。

數百年前宮廷色彩的還原,解開了顏色的密碼,使得歷史沉澱的精華得到繼承和發揚,讓傳統文化生機勃發。

“植物染”讓服飾有了生命溫度

“植物染”中不僅有自然和時間的記憶,也有手作的溫度。《衣尚中國》請來了植物染研究者、獨立設計師曹震、演員李晟,與楊建軍老師、主持人李思思一起體驗了植物染色的變幻無窮,親手感受這個流傳數千年的傳統技藝。

一時間,《衣尚中國》的舞臺似乎變成了廚房,擺着紅色、黃色的湯液,旁邊還放着烏梅栗子殼等材料,幾位嘉賓更是手拿筷子,像是涮火鍋一般,夾着絲巾在“鍋”裡上上下下。但其實,那“紅湯”是精心製作的紅花染液,經過清水浸泡、揉搓淘洗多次,去掉黃色素後,用草木灰水浸泡和過濾,再加入烏梅水中和,調至弱酸,才成爲了鮮亮的染液,紅花可以染出大紅、蓮紅、銀紅、桃紅、水紅等不同的紅色,用紅花染出來的色彩在唐代非常流行。

而“黃湯”則是黃櫨染液,將黃櫨粉碎、浸泡、多次熬煮之後過濾而成,經常用作中國唐代皇帝龍袍的色彩。

此外,設計師曹震還解讀了茜草、槐米、栗子殼的用途。 茜草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染色材料之一,在詩經中就有記載,被稱爲“茹藘”,染出的色彩很沉穩;槐米,來自在北京的路旁到處都能看到國槐樹花苞,花未開時,採集其花蕾,它染出來的色彩非常鮮亮;而看似無用的栗子殼則是非常好的染色材料,接近咖啡色;此外,染色還需要明礬這個媒染劑的助力,它相當於橋樑的作用,將植物染料和織物結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幫助固色。

這些當做染料的植物,都非常普通,卻能夠製造出千變萬化的色彩魔法, 《衣尚中國》也希望現代人能夠像古代的人對自然的感情那樣,多一些親近和關注,發現更多來自自然的美。

“植物染”的天然色會隨着時間而略有褪色,但褪色反而使得它有了生命和溫度,它像是人生一樣,有繁盛的時候,也有衰退的時候,天然染色的色彩的美感,正是在褪色的過程當中展現出來的,褪色以後,它會呈現出更深沉、更含蓄的色彩。本期《衣尚中國》把這份豐富多彩的生活和色彩跟大家分享,把絲巾作爲禮物送給參與到節目互動當中的觀衆朋友,希望人們能與天地共存,與自然共生,更好地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不僅發現美,也要守護美

中國色是一種力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四時變遷、春去秋來的自然變化都能引發靈感,促使人們不斷進行美的覺醒,美的創造。

《衣尚中國》“自然之美”公佈了主題紋樣,取自清代大紅色緙絲彩繪袷袍上的“八團梅蘭竹菊紋”,盛放於千年華服上的自然之美,既有章可循,又不拘泥於形式,多彩的四季花卉與飛舞的鳥蝶簇擁成團,形成古代紋樣最經典的構圖。

創演空間的設計師楚豔此次選取有代表性的顏色和織物來進行創作,有白色的苧麻,也有從植物染料中提取色彩進行染色的服飾,將自然含藏的各種因素運用到服飾的設計中去,讓人們在一方舞臺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萬千氣象。

而創演空間也在拓展表演的維度,在秀場上準備了八把中式的竹編的椅子,通過模特們有坐有站、款款而行的“行爲藝術”,體現慢生活,體現一種自然賦予的力量。

《衣尚中國》審美解讀人範迪安認爲,中華服飾如同中國古代的山水繪畫一樣,以“自然”爲永恆的主題,展現自然界的生命與生機,人與自然的和諧。

自然成爲了一座提供服飾造型的寶庫,萬千種類的動物、植物造型可以演化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和花紋。自然飽含豐富的色彩,建構着服飾的色彩美學。以自然之色,勾勒生活之美,成爲服飾文化一方繽紛的圖景。

《衣尚中國》不僅發現美,也要守護美,將錦繡華章映照在鮮活的生活中,在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衣尚中國》提醒着中國人追求自然生態美的服飾價值觀,珍惜人與自然的和諧,努力融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