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尚中國》之“驍勇之美”:觸摸鎧甲的“溫度”
金戈鐵馬、沙場兵戎,《衣尚中國》第三期“驍勇之美”所展示的鎧甲軍裝的主題服飾,讓人感受到“千古豪邁”透屏而出,“驍勇之美”不僅是陽剛、威武、雄壯的外表,更是守萬疆場、護山河無恙的無畏。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因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而備受好評,此前播出的《錦繡之美》、《良緣之美》清雅而浪漫,而在11月21日播出的“驍勇之美”則風格一轉,聚焦於“軍裝”這個偏於“冷門小衆”的話題,但那份熱血和溫度始終在觀衆的心頭澎湃,節目打開了“戎裝”背後的世界,那裡面蘊含着老兵們戎馬一生的功勳,將士們豁達真摯的性情,更凝聚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英勇、波瀾壯闊。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戰服雖屬於軍事範疇,但也是一種深具時代特點的服飾,反射着中華文明的底蘊與光芒。
《衣尚中國》之“驍勇之美”便以《胡服騎射》、《巾幗英雄》《十三漢將歸玉門》,三部舞臺劇開啓了“歷史空間”,帶領觀衆穿越歷史、現在、未來的“三重門”,瞭解鎧甲軍服的前世今生。
《胡服騎射》演繹了一場春秋戰國時期的“世紀之辯”,講述了長袍“深衣”到精悍“胡服”的變遷,但這場Battle呈現出來卻充滿現代感,只見喜劇人高曉攀用時調小曲吟唱着“深衣”蘊藏的文武陰陽的寓意,而歌手滿舒克則用說唱的形式強調胡服的靈活實用,最終,兩人的“鬥歌”不相上下,但從歷史的角度來說,自然是“生命”的意義大於“規矩”,胡服取代了寬袖長衣,成爲了軍隊的標配。而胡服也對軍隊歷史的發展演化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開創了古代騎兵史上的新紀元。
《巾幗英雄》則呈現了古代唯一一位被載入正史,封侯立傳的女將軍秦玉良的颯爽英姿,這位明代的“花木蘭”身着崇禎皇帝賜予的“繡蟒鳳衫”,巨蟒與綵鳳的圖案襯托着這位女中豪傑的凜然大義,在舞臺上熠熠生輝。
而《十三漢將歸玉門》講述了東漢一代名將耿恭和士兵們守城的忠勇節義,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戰歌唱出了同仇敵愾的生命尊嚴,震撼人心。
在“匠心空間”環節,民間鎧甲復原師溫陳華和現代軍裝收藏者張皓甫則分別帶來了復原的鎧甲和珍貴的軍服,這其中飽含着感染的故事,熱烈的情感,也體現了從古至今人們對“驍勇戎裝”寄託的家國情懷和沉思。
在“創演空間”,節目爲大家展示了古代戎裝各式各樣的變化和進程,以現代化的詮釋令人感受到軍服背後的風霜與責任。
“鎧甲修復”是一場無限接近卻無法到達彼岸的戰役
“滿城盡帶黃金甲”這句詩令人產生無限遐想,而《衣尚中國》則讓人們見識到了目前存世中最完整、最複雜的黃金甲--乾隆龍紋鎏金鑲寶盔甲,民間鎧甲復原師溫陳華通過5000多個配件復原的宋代黃金鎖子甲也出現在舞臺上,成爲了一個驚喜。
溫陳華在11年的時間裡復原了幾千套的鎧甲,涉及到40多個款式,此次包括了“黃金甲”之內,他一共帶來了從秦代到明代的14套鎧甲,比如唐代的絹甲,重在儀仗和訓練;比如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步人甲,這套30公斤重的鎧甲是爲了結陣對付騎兵而使用,雖然沉重,但是卻給士兵帶來信心和信念。而主持人李思思則驚歎這些威武鎧甲給她帶來的直觀感受:“甲光向日,鉤沉榮光”。
《衣尚中國》並沒有停留在鎧甲展示的環節,而是敏銳地發現了“鎧甲復原”所面臨的深層問題--技藝的失傳。對於溫陳華來說,他用盡巧思,通過鎧甲來延續自己的英雄夢,但也有遺憾--歐美已經有了完整的鎧甲傳承,中國有上千部兵書,但鎧甲技藝卻是失傳狀態,
比如他所復原的宋代“黃金鎖子甲”,在宋代的《武經總要》中,只提供了鎖子甲正面的構成,而背面甲片之間如何鉤連排列則完全是溫陳華通過一次次地試驗摸索出來的。由此,溫陳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鎧甲技術的驗證中,彼此支持和糾偏,讓這份技藝能夠傳承下去。
而主持人李思思則總結出“鎧甲復原”的意義所在,她表示,由於目前古代鎧甲的資料和實物太少了,“鎧甲復原”成爲了看似無限接近卻無法到達彼岸的戰役,而今人在百年後就是古人,今人的研究能夠照亮一條路,令後人能夠繼續前行。
《衣尚中國》始終在探尋中國服飾中蘊含的“大美”所在,“錦繡之美”寓意磅礴,“良緣之美”在於深情,“驍勇之美”則美在無畏奉獻,它既是鍛造鎧甲、誓要傳承的滿是老繭的雙手,又是身披戎裝長在身上的皮肉,更是頂天立地、報效祖國的脊樑。
《衣尚中國》倡導的“時尚”和“潮流”不是“鮮衣怒馬少年時”的浮誇耀眼,而是“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家國情懷。 現代軍裝收藏者張皓甫的講述,讓人們驚奇地發現,軍裝背後的故事那麼精彩,它是生命和青春的故事;戰衣不冷,因爲它永遠連着士兵的心跳與體溫。
退伍軍人張皓甫已經收藏了1000多件軍裝,每次老兵們把軍服捐給他,都是一種鄭重的託付,有一位昔日的老兵在大雪中將珍貴的裝甲兵的徽章、肩章、軍褲送給了張皓甫,而當老兵知道自己得病時日無多的時候,他最後的掛念依然是要再摸一摸自己穿過的軍服。
所有給張皓甫捐軍服的老兵,他都記下了電話,每當舉辦展覽,就會通知他們,而這些老兵每次哪怕是吃速效救心丸也要堅持來看軍裝展覽,甚至年至耄耋也要顫顫巍巍地再試一試軍裝,因爲這裡面有割捨不下的記憶,有的是爲了戰友,有的是因爲歲月更改自心不變的軍人本色。
主持人李思思也含淚分享了自己爺爺的故事,“我的爺爺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軍大衣,他說,一天穿上軍裝,就像長在身上一樣,變成皮肉連着骨頭……”
收藏老兵軍服,就是一種寶貴的傳承,在張皓甫看來,軍服裡有老兵的信仰、精神、堅強,可以看到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幸福,軍隊的發展和老兵的青春,他特意交代女兒一定要保護好軍服,到一定的時候捐獻給國家,國家會保存好這些爲下一代傳承。這段話語感人至深,觀衆聽得熱淚盈眶。
發佈“鎧甲獸吞紋”向勇士們表達敬意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作爲“審美解讀人”範迪安自幼也在王昌齡和李白的邊塞詩句中去遙想金甲和鐵衣是怎樣的形象,又是怎樣的內涵;他也和許多人一樣,在秦始皇兵馬俑排山倒海的方陣中,細觀那些披甲執銳的將士,感受他們的鎧甲軍衣代表下代表的勇士精神,映射的歷史的風雲。
範迪安解讀道:“中華的甲冑不管是實戰還是儀仗,每一縷盔纓,每一根翠翎,每一塊甲片,甚至是配飾上的鳳翅、獸吞、祥雲這些圖案都體現出獨特的中華審美。
而爲了向勇士們表達經意,《衣尚中國》還發布了本期的主題紋樣--“鎧甲獸吞紋”,而看完節目意猶未盡的觀衆還可以登陸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爲“衣尚中國”定製的專屬文創小程序,感受承載着中國審美的傳統紋樣與鮮活當代的碰撞。
在創意空間環節,公安大學的學生們通過精彩的體態和犀利的眼神呈現了設計師王玉濤的服裝作品,
王玉濤在設計中特意強調了“現代語彙”的運用,他把京劇中大武生的元素進行全新的演繹,飛檐、交合領、箭擋、古典紋路與迷彩面料的結合,讓衣服生出一股“威懾力” ;而盔甲上的山紋通過激光壓紋的處理之後,成爲了炫酷的裝飾。
爲了展現人物的勇猛之氣,王玉濤還從摔跤手的服飾中獲得靈感,垮肩背心通過撞色和大鉚釘的使用,襯托出人物的挺拔之姿,讓舞臺上誕生了衆多“勇士”。整場大秀通過古典與現代的結合完美地詮釋了“驍勇之美”,而整齊的律動更呈現出凝聚的中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