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現場手繪送祝福 《衣尚中國》解讀“和合之美”

和合,是中國傳統化中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千百年來流淌在中國人血脈中的處世哲學,第十期《衣尚中國》之“和合之美”從“國際視角”和“融合”兩個關鍵詞對“和合之美”進行了解讀。在世界歷史中,各種文化從互不瞭解到互相融合,是一個漫長且精彩的過程,而服飾這個載體則爲觀衆展現了人類共同追求的美,以及如何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迎來了第十期“壓軸之作”,之前的九期節目,主持人思思帶領觀衆走過了九段美的歷程,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發現傳統的時尚,解讀現代的經典,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神采。而作爲本季的壓軸,“和合之美”的主題則承前啓後、意味深遠。中國文化本身就體現了圓融、和合之美,有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與胸襟,在《衣尚中國》的“錦繡之美”中,有來自西域的日月聯珠與大唐的花草團窠的融合;在“驍勇之美”中,代表着理智的深衣和代表着實用的胡服的融合;而在“雅韻之美”中,旗袍則代表着東方審美和西方剪裁的經典融合……“和合之美”就像是一條美麗絲線貫穿起《衣尚中國》第一季的十顆珍珠,讓觀衆感覺到服飾文化中的永恆與變化、傳承與融合。

歷史空間路易十四和康熙大帝一起翩翩起舞,藝術化地呈現了“和合之美”的美好圖景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很難想象古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尤其是古代中國與古代羅馬作爲兩大軸心文明,在地球的兩端相隔甚遠,只能懷着想象慢慢拼湊彼此。而《衣尚中國》的“歷史空間”卻藝術化地呈現了“和合之美”的美好圖景,王仁君、米熱、洪之光、蔡程昱等表演嘉賓通過三幕戲劇《隔海相望的東西方帝國》、《波斯錦》、《和合圓舞曲》來描述東西方文化從隔海相望、互相欣賞到多元融合的過程,既包含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慧,又充滿了對世界前途的思考。

《隔海相望的東西方帝國》中,古代中國與古羅馬都在遙想、眺望着對方,古羅馬嚮往着中國那輕得如同一朵雲、薄得像一聲嘆息的絲綢,而中國則想象着極西之地的古羅馬是怎樣的國力強盛、物資豐富。

《波斯錦》中,藝術家們用美妙的歌聲表達着絲綢之路流淌出的新的文明。這件令隋文帝讚歎的“波斯錦”,影響了中原的織錦業,讓中國的絲綢變得更加美麗。

《和合圓舞曲》中,主持人李思思與路易十四和康熙皇帝一起翩翩起舞,東西方因爲友誼和尊重,使彼此的文明跨越了空間、互相融合,“和合之美”就像是那優美的舞步,開始有了共同的節奏,藝術因交流而顯得多元和燦爛。

《衣尚中國》“歷史空間”不僅在情境營造和敘事方式上有所創新,還通過三層空間,把傳統和當下聯繫在一起,把繼承和創新連在一起,把經典和生活聯繫在一起。在“匠心空間”,嘉賓常沙娜劉元風、曾薇瑄講述了敦煌壁畫上的服飾特點和取材敦煌壁畫美學元素的現代設計;“創演空間”中,蓋婭傳說的創始人、設計師熊英則展現了將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與世界文化相融合的藝術大秀

敦煌服飾體現了和合共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內涵

作爲《衣尚中國》的主持人,李思思在這一季中走過了許多錦繡盛放的歷史發生地,在本期節目中,她回憶了其中一個讓她印象特別深刻的場景,“在洛陽城定鼎門遺址下,看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駝印,還有深深淺淺的車轍,這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印跡,它們向西面八方延展,但其中有一個地方,他們一定不會錯過,那就是敦煌。”

作爲絲綢之路上的國際商貿中心,敦煌文化有着擁抱世界的美,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不斷融會貫通的典範。而在敦煌的壁畫彩塑上,更是有着閃耀千年的東方服飾。本期的《衣尚中國》請來了與敦煌藝術爲伴30年的北京服裝學院的劉元風老師,他認爲敦煌服飾中的“和合之美”表現得非常充分,體現了和合共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內涵。

敦煌是東方藝術的寶庫,它包羅萬象,啓發後世,劉元風還帶來了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成員設計的作品,這些作品從敦煌的服飾文化中挖掘新的元素和當代的設計結合起來,讓人感受到古老文明與現代活力的碰撞。

出現在本期《衣尚中國》舞臺上的作品有土黃、土紅、青綠和褐黑四種色彩體系,它們涵蓋了敦煌壁畫和彩塑的整體色彩感覺,也爲設計師提供了色彩的一種參照。 楚豔老師的設計,靈感來源於敦煌唐代服飾的整體印象,這件衣服用紅色來體現當時的開放、包容、祥和之美,敦煌的紅不是濃豔的紅,而是飽經風霜之後深沉、內斂的紅。

張春佳老師的設計,以壁畫中的九色鹿形象爲基礎,色彩爲青綠色調。青綠色主要運用於敦煌壁畫中山巒、樹、田野等環境色,提取壁畫線條造型和色彩以及整體山巒形象,將敦煌的青綠色彩與西方的款式結合,將傳統元素融入當代生活,呈現出空靈清新的全新意象

清華大學李迎軍老師的設計,通過文明的交匯,蘊育出多姿的飛天。飛天源自於印度,隨佛教東傳,和中國本土文化、地域文化融在一起,豐富了它的內涵,在敦煌壁畫上,它的表現形式也是豐富多彩。李老師讓各個國家的學生從自己的理解出發,畫出心目中的飛天,最終,美國的設計師Robert Bricker的飛天讓李老師感覺到很有意趣,於是便把這個飛天運用在自己設計的衣服上,它雖然不同於中國人心目中飛天的綽約多姿,但卻充分體現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敦煌元素的多元化、國際化。

而劉元風老師的作品《敦煌意象》更是獨具匠心,通過朦朧的意境呈現敦煌壁畫歷經一千多年,從最初到現在的歷史過程,體現敦煌的歷史感。另一件衣服則用了忍冬紋的圖案,忍冬紋本身就是貫穿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演變,它源於古希臘羅馬,隨着佛教藝術一起傳入中國,在北朝時期,忍冬紋成爲了壁畫當中具有代表性的圖案,到了唐代就更爲豐富,與團花、二方連續圖案的聯合使用讓忍冬紋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劉元風也把這種感覺用在了這件衣服上,讓觀衆直接感受到現代設計和敦煌文化的“和合之美”。

常沙娜與曾薇瑄兩位“90後”詮釋“守護與傳承”

劉元風研究敦煌服飾藝術的引路人便是他的老師、有着“敦煌少女”之稱的常沙娜先生,如今她已經90歲的高齡,但是在《衣尚中國》的舞臺上,卻依然風度翩翩、洋溢着活力。

從12歲開始就在敦煌臨摹壁畫的常沙娜出版了《中國敦煌歷代服飾圖案》和《中國敦煌歷代裝飾圖案》等著作,那其中一筆一筆描摹和紀錄下的圖案、紋樣對於中國設計師的崛起,對於中國設計力量的強大,有着功不可沒的作用。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之大在於開放包容,敦煌之盛在於主動融合。常沙娜先生認爲,敦煌很珍貴的地方,就是它能把每個時代的特點,反映出來。結合着《衣尚中國》在節目中展示的西夏供養人服飾效果圖和五代供養人服飾效果圖,常先生解讀了敦煌不同時代供養人有着不同的特色風格,也反映着1000多年間各朝代的發展變化。

常沙娜先生把敦煌的元素應用到了許多的設計領域,呈現出歷史和現在的和合,藝術和設計的和合。在她的設計中,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穹頂上綻放着敦煌的蓮花圖案,通過照明把圖案中心結合起來,成爲了聯珠一樣的絢麗效果。她爲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設計的國禮絲巾,把隋代藻井作爲邊,穿插了敦煌的和平鴿圖案,絲巾的光鮮美麗讓國際友人愛不釋手。

從人民大會堂的穹頂到和平鴿絲巾,它們的內涵就是和合之美、多元共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常先生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視爲自己的責任和信仰,而她對於敦煌的熱愛也在代代傳承,劉元風一直記着老師常沙娜的教誨,從傳統的優秀的文化元素當中吸取設計靈感,這樣的設計纔有底蘊和根脈,文化自信就是要把中國文化滲透到或者運用到生活當中,美化人們的生活。

來自臺灣的90後學生曾薇瑄在2014年就加入了“花開敦煌”的團隊,曾參與了“花開敦煌——常沙娜藝術研究與應用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土耳其、俄羅斯、法國以及國內的許多美術館的世界巡迴展,曾薇瑄表示,這個展覽最與衆不同的地方就是讓大家知道,敦煌並不是非常老舊的東西,它裡面的元素可以應用在現代的生活裡。作爲新一代的年輕人,有義務去把文化傳承下去,認識自己的文化,再去接受外來的東西的時候,纔不會迷失自己民族的及自我的身份認同感。

常沙娜與曾薇瑄兩位“90後”在《衣尚中國》的舞臺上完美詮釋了“守護與傳承”,顯示了當代人面對自身文化應該承接的使命。

而常沙娜和劉元風爲《衣尚中國》即興勾勒出的花樣圖案更是讓人們見到了敦煌元素與自然生命形態結合後的獨特美感,也寓意着中華民族永遠“和合之美”,常沙娜的作品和故事更爲現代人面對美、瞭解美、走進美,提供了一種“中國方案”。

傳承和傳播華夏文明的文化記憶,是一個民族長久的信念和使命

中華民族有着兼容幷蓄、博採衆長、開拓進取的文化自信,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則孕育了千百種的美,第一季《衣尚中國》公佈的最後一個主題紋樣爲“朵花聯珠團花樹鹿紋”,紋樣中,一隻山林裡的粟特牡鹿慢慢變成了東方的梅花鹿,西域的聯珠圈慢慢變成了伴着流雲的朵花。

人類文明數千年,萬種風情至今仍然在演變,“朵花聯珠團窠花樹對鹿紋” 不僅顯示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也預示着文化的多樣性,必將在未來塑造更多的可能。而觀衆也可掃描屏幕下方二維碼,進入衣尚中國互動小程序,瞭解紋樣背後的故事,定製屬於自己的“和合之美”。

時尚一定離不開文化的根基,而傳承和傳播華夏文明的文化記憶,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羣人的事,而是一個民族長久的信念和使命。在熊英擔任設計師的“創演空間”環節,模特身上的寶相花、中華盤扣,用朱雀的七彩絲線點繡成的圖案、銅雀臺、 伏羲女媧的圖騰,都是天地人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與世界文化的交融。這場大秀既展現了東方的優美、溫雅,又有擁抱世界的勇氣和胸懷,既沉澱着千年的悠遠氣韻,又帶有時尚輕盈的現代氣息。

正如《衣尚中國》審美解讀人範迪安所說,當今世界已經是一個地球圈,文化的交流會越來越廣泛和深入,我們要以博大的胸懷和開放的視野,去推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既堅持以我爲主,又做到兼收幷蓄,和世界人民一起,去創造更加豐富的藝術形式,從而實現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