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影像輔助分析 兩岸不同調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觀衆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展臺參觀CT機。圖/新華社 在鄭州市中心醫院重症監護室(ICU),男護士病房內查看一位病人的頭部狀況。圖/新華社

高齡社會來臨,社會對醫療資源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然而培養醫師週期長,供給短時間內跟不上需求,於是,在人工智慧興起的現在,人們寄希望於機器,期待機器能夠輔助醫師診斷,有效輔助醫師增加診斷準確率及效率,降低醫師的工作量同時能夠治療更多的病人。

醫療影像輔助分析屬於人工智慧醫療的領域,而人工智慧醫療又可區分爲診斷支援、醫療影像輔助分析、健康維持與促進、失智徘徊與預防等。其中,利用人工智慧的影像識別技術來協助醫師判定電腦斷層影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醫療影像的異常處,如腫瘤的大小、骨頭的歪斜程度等,以達到輔助醫師判定患者的病情,即爲醫療影像輔助分析。

醫療影像輔助分析主要可以解決兩項痛點,一是病竈的識別與標註的需求,醫療影像輔助分析產品可針對CT、MRI等醫療影像自動進行圖像分割、特徵提取、定量分析及對比分析等,減少醫師分析病人病狀資訊所需的時間,二是立體影像重建的需求,能夠在手術前以人工智慧將患者的器官構造重建,定位並標示出病竈的位置,以供醫師參考。以心血管影像爲例,傳統比對心血管阻塞位置約需花20分鐘,但透過醫療影像輔助分析,僅需2秒鐘就能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發展僅停留在「輔助分析」的階段。「輔助分析」與「診斷」不同,輔助分析僅能是協助醫師的工具,提供較爲簡單的資訊如可能發生的範圍及機率,最後仍需交由醫師給出最終的診斷,因此,尚不存在人工智慧取代醫師工作的可能性。

臺灣所開發出來的醫療影像輔助分析產品,多數是由學術界或財團法人醫界合作,由醫界提供數千筆的醫療數據資料、並派醫師標記影像,再經由學術界或財團法人提供演算法經過訓練後得出的產品,最終目的就是爲了有效的幫助減少醫界的工作量。

而比較中國在醫療影像輔助分析的發展,中國由於有互聯網三大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且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上由電腦視覺佔多數,加上政策配合,發展醫療影像輔助分析的資金及技術充足。大體上是以互聯網公司或電腦視覺相關廠商,憑藉自身的雲端實力或電腦視覺實力爲主導建立醫療雲平臺,後以併購、投資等方式,快速招攬人工智慧開發者在自家平臺上開發相關技術,最後再將開發出的技術與合作醫院進行臨牀測試。

阿里健康及騰訊覓影等互聯網公司巨頭,以及電腦視覺大廠依圖科技,即是以這種方式運作,新創公司則同樣將雲端平臺的建設或合作擺在最優先,運用既有的演算法吸引投資者,後投入特定器官、病種解決方案

綜觀兩岸醫療影像輔助分析的發展方式,可以發現,臺灣較少雲端平臺廠商,顯影設備是購入國外的醫療器材,使用的醫療影像擷取與傳輸系統整合平臺(PACS)均爲與醫療顯影器材相同的系統,因此在產品的開發上,通常以醫院或學術單位爲主導,從醫護人員臨牀的需求中尋找痛點,後與IT廠商或學校合作,建立屬於該醫院的醫療影像輔助分析系統,過程中使用自己醫院建設的系統與業者合作,沒有建立醫療雲平臺的打算。主導者爲產品使用者及學術機構等,如醫院,優點是非常的切合臨牀實施者的需求,但也因爲各家醫院使用的系統不同,使用的並不是開放的雲端平臺,資料的來源受到侷限,也較難吸引人工智慧人才加入開發。

而從中國的資料中可以看出,中國發展方式以雲端廠商、電腦視覺大廠、新創公司等,以企業爲主導,先建立醫療雲端平臺,開放雲端及人工智慧技術,後投入大量資金或人力,自行研發演算法或吸引人才、技術加入創建的平臺,同時尋找願意合作的醫院進行數據的處理,再將研發出來的技術進入各大醫院進行場域臨牀試驗。優點是由於雲端平臺完善,較爲容易吸引人才進駐。

臺廠可借鏡中國的發展方式,以設置開放雲端平臺爲優先,以便容納更多的健康醫療數據,藉由持續累積多樣化數據,加強人工智慧判讀能力,目前多數臺灣廠商僅在自己的系統中作業,使得人工智慧人才難以進入醫療領域,更拖慢了發展應用的速度,也需投入在國內外尚未有廠商探索過、或相關研究較少的領域,從差異化市場中找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