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險資獲得更大空間支持先進製造業 風險管控需同步跟進

人民網北京5月24日電 (黃盛)爲進一步提升製造業金融服務質效,銀保監會近日向銀行保險機構下發了《做好2021年製造業金融服務有關工作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加大製造業信貸投放、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以及優化信貸結構,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其中在保險方面,《通知》主要涉及加強保險資金(以下簡稱“險資”)支持,提升製造業企業風險保障水平等。

具體來看,《通知》鼓勵險資通過市場方式投資產業基金,加大對先進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支持險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投資企業股權、債券、基金、資產支持計劃等形式,爲製造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近年來監管政策頻繁爲險資運用“鬆綁”,鼓勵險資通過市場化手段投向產業基金,繼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力度。此次獲得支持的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符合險資可持續發展經營運用理念,但在鼓勵險資投向先進製造業等實體經濟時,風險管控和資金安全性仍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加大對先進製造業長期投資

近年來,我國對先進製造業的金融服務在不斷提質增效,爲製造業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奠定基礎。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飛機發動機、光刻機爲代表的芯片製造業等戰略新興產業是國家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競爭領域,這些行業又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行業,需要強有力的長期資本支持。

“險資資金額度大、使用期限長、投資穩定、連續性。參與產業基金的優勢非常明顯。”王國軍說,鼓勵險資通過市場化方式投資產業基金,是加大保險業支持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力度和集中度的必要舉措。

“險資對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注和投資符合其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中國保險法學研究會理事復旦大學副教授陳冬梅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險資規模較大,而且側重長期投,資追求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與產業基金的經營理念相匹配,其加大對先進製造業的支持力度符合市場經濟特點。

對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是長週期事業,需要大體量、長週期的政府產業引導基金提供金融支持。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管理平臺盛世投資CEO張洋表示,保險資金尤其是養老保險資金,是先進製造業長週期投資匹配的理想資金來源,鼓勵險資投向先進製造業,有助於進一步引導寶貴金融資本流向重點領域。

市場化運賦能實體經濟發展

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發布的《2020-2021年保險資產管理業綜合調研數據》顯示,2020年,35家保險機構資產管理規模合計21萬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9%。

21萬億元規模的險資,如何爲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提質增效?在2016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就險資直接投資參與產業基金份額提出支持意見,爲險資市場化運作“鬆綁”。去年銀保監會也發佈《關於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再次讓險資成爲實體經濟金融支持的“源頭活水”。

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在銀保監會今年一季度行業發展情況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銀保監會鼓勵保險資金有序進行股權投資,包括上市前後的股權投資,發揮保險投資長期、穩定和價值投資者作用。

靈活運用險資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實際上是很給力的。”王國軍說,在銀保監會等部門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當前險資運用的主流是市場化運作,加速險資支持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本質上就是加速我國經濟更好更健康的發展。

肖遠企也表示,目前保險資金股權投資比例還不到20%,與上限相比還有較大空間;銀保監會也會根據社會各方需求對相關政策作動態的評估和調整。

對於以政策支持市場化手段推動險資的運用,也切中不少業內人士的實際需求。張洋表示,險資對於實體經濟的支持,還需要配套細化可行的考覈制度,在投資方面做到盡職免責,考覈方面放寬短週期考覈要求,進行多維度、全週期的考覈,讓從業人員放心大膽地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

安全性爲先,加大經營風險管控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險資的市場化運用方式已經得到政策的不斷支持,開始形成良好的生態,但在險資市場化運用的實操層面,如何管控風險,如何在追求流動性收益性時確保安全性,仍是亟待各界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險資運用原則的優先順序是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支持實體經濟也必須首先保證安全性。”王國軍表示,一些險資激進的投資策略給保險公司積累了一定的風險,險資在運用中需要重點防控

陳冬梅也向人民網表示,險資創新的市場化運用方式總體上得到監管層面的支持,但主要問題是如何管控風險。

張洋建議,險資的運用要發展和建設好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好流動性安排,比如以地方交易市場股權基金二手份額交易爲抓手,打通高收益的股權權益性投資和大體量低成本的貨幣資金之間的通路,讓投資進入新興產業市場的資金實現有效增值和便利退出,形成正向循環,從而降低經營風險;同時還要形成羣體效應,以便更有利於凝結市場的共識和引導更多資源的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