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超大!周小川李波等齊聚 談到印花稅等熱點

5月22日,2021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開幕。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名譽院長、央行前行長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出席論壇,並就減少印花稅人民幣國際化綠色金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等當前的熱點話題發表了演講。

周小川:減少印花稅比

降低交易技術成本可能更受關注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名譽院長周小川表示,支付系統現代化隔一段時間邁一個臺階。這個臺階一般來講是比較大的臺階,大家纔有足夠動力去考慮升級。總體而言,整個支付系統包括交易所繫統,未來都有可能實現實時全額交易。但對交易所繫統來講,不是說速度越快、越實時全額交易越好。

談及數字人民幣,周小川說,當前有一種議論是說人民銀行推動的數字人民幣是想取代第三方支付的角色,這其實是不對的。“中國人民銀行明確地說DECP的計劃是一種雙層系統,而且整個研發隊伍是由人民銀行組織,由主要商業銀行,還有電信營運商及幾大第三方支付機構共同參與,都是在他們以往工作基礎上,瞄向升級換代的新臺階。”“大家都是在一條船上。當然在一條船上的人有時候也會有不同意見,可能在有些問題上會有爭議,但畢竟是在一條船上,並不是有些人說的好像是一種內鬥、誰會取代誰的說法。”

對於交易所繫統,周小川表示,現在交易所繫統整體運行比較好。雖然交易所整個系統,包括所謂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排隊自動撮合系統以及後面的證券登記和交割系統也有不少成本,但公衆對這方面降低交易成本的呼聲並不高。如果說大家希望降低交易成本的話,可能更多是減少印花稅,這比技術成本可能更受關注。

談及人民幣國際化,周小川表示,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貨幣的地位應該提高,也確實有提高的潛力,技術系統對此會有影響。所以這些年在技術方面也有很多開發和支持,譬如跨境人民幣支付系統(CIPS)等。是否可以利用數字貨幣上一個很大的臺階呢?“我覺得,不要太高估技術方面的因素,更多的要看體制和政策上的因素。”

李波:針對房地產等特定領域

潛在風險及時採取宏觀審慎措施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表示,要充分發揮宏觀審慎政策結構性靶向調控的作用。針對房地產金融、跨境資本流動、債券市場等特定領域的潛在風險,及時採取宏觀審慎措施,防範系統性風險。

李波建議,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框架。在未來的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中,進一步統籌好宏觀政策和監管政策。同時,要強化審慎監管和行爲監管,落實功能監管和目標監管的要求,構建符合我國現代金融業發展特點、統籌協調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可考慮將監管部門的審慎監管職能和行爲監管職能進一步明晰和分設。

同時,進一步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研究更加明確可量化的宏觀審慎政策目標,包括最終目標和中間目標,明晰頂層架構權責劃分,明晰宏觀審慎政策的治理架構。同時,推動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審慎政策傳導機制,提高宏觀審慎政策執行效率和有效性。建立全覆蓋的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重點加強對加槓桿行爲、債務及金融週期的監測,有針對性地創設政策工具,做好重點領域的宏觀審慎管理,逐步將主要的、重要的、有系統性影響的金融活動,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納入宏觀審慎管理。

肖遠企:未來綠色信貸

將迎來巨大發展契機

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表示,未來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碳交易市場都將迎來巨大發展契機。氣候變化也會倒逼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催生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帶來更多新的增長點。

肖遠企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在金融領域目前可能更多地是看到它帶來的不利影響,但其實機遇更多——會給金融行業創造難以想象的比較空間,或將大幅外移金融生產可能性曲線點,擴大金融長期增長的最大可能性邊界。

肖遠企認爲,需進一步研究的低利率將如何改變金融機構經營與盈利的模式的問題。全球超低利率乃至負利率的情況已經出現很多年,涉及的國家越來越多。這種現象背後的成因、其中蘊含的規律或趨勢,以及未來對金融機構的影響等問題非常值得探究。

低利率是否會帶來利率水平和淨利差長期的持續下降?肖遠企說,數據表明,目前實施超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經濟體,其利率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下降,一些國家的整體淨利差已趨近於零。但這些國家金融體系的結構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說明其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早已經做出了某種調整或者是變化。

“負面影響也不能忽視,長期低利率環境會造成金融風險隱性化和長期化。”肖遠企分析,從央行角度看,負利率弱化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從財政角度看,超低利率或將引發政府債務過度擴張,加劇財政懸崖,與主權債務風險。從企業角度看,債務高企值得警惕。從金融市場看,則容易助長資產泡沫和投機炒作。

張曉慧:警惕結構性通脹上升

導致部分領域投資過熱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指出,在金融領域,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過去一年中部分發達國家向經濟注入了天量的流動性,我國並沒有採取“大水漫灌”的方式,也沒有采用QE、零利率甚至負利率這類非常規的貨幣政策,更多的是以改革的手段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但仍需警惕,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轉向可能對我國金融體系產生的短期衝擊。在國內經濟整體向好但邊際動能有所弱化,復甦還不穩固、不平衡的背景下,需要密切關注全球資產價格通脹的變化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金融過度槓桿和金融不穩定,做好不同通脹情境下的應對準備,尤其是要妥善管理預期,警惕結構性通脹上升導致部分領域投資過熱。

張曉慧表示,經濟復甦的基礎尚不牢固,各部門邁入正常化的步伐也不盡一致,特別是作爲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領域,消費仍處於修復階段。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長期衝擊遠比紙面數字來得更復雜,其對於不同部門、不同領域造成的非均衡衝擊也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我國的經濟運行發展產生深刻複雜的影響,這是制定經濟金融政策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外部經濟金融形勢則是有喜有憂,隨着疫苗接種的鋪開,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似乎有了走出衰退、慢慢踏上恢復之路的跡象,但是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疫情的快速蔓延告訴人們:新冠肺炎疫情隨時可能捲土重來。經濟數據也已證實,疫情反覆和疫苗普及錯位導致全球供應鏈修復緩慢,當前的復甦非常微弱,世界經濟全面復甦的拐點遠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