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那些正在"呼救"的人 你看到了嗎?

(原標題:大學裡那些正在"呼救"的人 你看到了嗎?)

大四了,快畢業了,忙於實習的小編我下班回到宿舍,已是夜晚十點。窗外漫布校園安靜,只聽得見鍵盤噼裡啪啦的打字聲。寫完東西,洗漱完畢,一天的疲憊在躺上牀的那一刻煙消雲散。如果沒有窗外突然傳來的撕心裂肺的哭嚎,我想,這會是一個一如既往平淡而美好的夜晚。

“啊……我不想活了,誰能救救我!!!……”一個女生,哭喊着,聲音響徹整棟宿舍樓室友打開窗戶,已不見哭喊者,恍若錯覺。我躺在牀上翻個身,卻遲遲難以入睡。想着:“人的崩潰,或許真的只需要一個安靜的平淡的夜晚吧……”

是這樣嗎?是這樣吧……

01

“媽,對不起,不要想我,我不配。”

2020年6月6日,山西太原中北大學18級大二學生小洋化名),於下午14:00參加課程補考時被監考老師發現作弊、並沒收試卷,學生離開考場,不久後墜樓身亡。學校官方微博通報此事稱,教室監控顯示並經同考場學生證實,考場內未發生有教師激烈言語師生言語衝突

隨後,網友紛紛對此事進行評論

有微博時政評論人@雷希穎公開表達觀點:

02

“好吧,是我不對,我太笨了,不懂得自己思考。行吧,過去一年做的一切推翻重來。……讓我下輩子變成某間貓咖裡的一隻貓吧,野貓也行,畢竟貓的年齡十來年,我活了25年,也沒比貓久多少。”

10月13日早7時左右,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一名研究生,被發現在實驗室身亡,經公安部門初步調查,排除他殺

網友留言:

近幾年來,大學生自殺現象頻頻出現,人數逐年遞增。社會媒體追蹤報道,引發人們廣泛的關注與熱議。造成大學生自殺的原因錯綜複雜,其中,學業-就業壓力的不堪承受,漸成爲大學生自殺的不可忽視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萬人死於自殺,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結束自己的生命,且自殺已成爲15-29歲年輕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僅次於道路傷害。

(圖源:世界衛生組織)

自殺念頭,是從青少年階段就堆積起來的

曾有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兒科醫院與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在全市8個區、超過2500名中小學生中做過調查顯示:

>有5.85%的孩子曾有過自殺計劃

>有24.39%的孩子曾一閃而過“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有15.23%的人認真考慮過自殺想法

>僅1.71%自殺未遂

探析選擇自殺背後的“殺手”,人們往往覺得是自殺者自身的“脆弱”。但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青(少)年,心智處於兒童與成年之間,這個階段的人往往處於一種情感波動大、對外界事物反應激烈、情緒不穩定的狀態。然而,從進幼兒園開始,我們就被圈進學校的“舒適圈”,在我們心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充斥我們生活的只有寫不完的作業和考不完的試卷。一路被“圈護”的我們,奮力學習,小升初中考、高考,最後考上理想或不理想的大學。而到了大學裡,父母、學校告訴我們的依舊只有:“沖沖衝,不能停下!你得努力學習,要不然就會被淘汰!”這所有的所有,一點一滴,堆積成最後的“壓力”,然後在大學,爆發,最終把我們擊垮。

爲什麼壓力在大學階段才爆發?

大學是校園和社會的交接點——畢業,就業;學習,工作。大學也是社會要求與自我意識、理想與現實矛盾衝突激烈凸顯的時期。

高考後進入大學,自以爲去的是一座“象牙塔”,但其實那裡充斥着更加嚴峻的競爭與壓力。臨近畢業,這種來自學業-就業的壓力,感受得就更爲明顯,是選擇考研,還是找工作?不同方向又有不同的壓力——考研可能面臨失敗,找工作競爭又過於激烈。於是,有的人,就在一波又一波巨大的學業-就業壓力下,自我否定,然後,自暴自棄。

壓死駱駝的,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之前的,每一根

之前在微博看到過這樣一個“悲劇”:

父母不理解:爲什麼我的孩子“墮落”成這樣,我逼着他/她學習考研、找個好點的工作那不是爲了他/她好嗎?……有多少家長反思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問題?對孩子的“訴求”熟視無睹,輕視孩子的心理壓力與問題,不去了解,也不嘗試去理解。等到最後失去時,才知心痛,但爲時已晚。

有的人無法感同身受,或許是因爲他們還有讓他們能笑起來的“人、事、物”存在,精神不曾崩潰,自然無法體會自殺者難言的痛苦。

壓垮大學生的有很多,學習成績不理想(無法讓父母或自己滿意),制度不完善,找不到工作,沒有前途和未來,努力沒有結果,得不到認同等……

其實,壓死駱駝的,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之前的,每一根。

不要輕視大學裡正在“呼救”的人

父母,不要對孩子的心理壓力不重視,嘗試着去傾聽、瞭解、理解孩子每一次的發自內心的“訴求”,多一點陪伴,小編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和我一樣,渴望被理解、被引導、被愛。

學校、應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與幫助,建立專業化的學校心理諮詢室,重視大學生心理問題與壓力,開展大學生生命健康教育課程,不要輕視大學裡正在“呼救”的人,他們走到此時此地,真的用了很大的力氣與勇氣

最後,我們,要學會主動去傾訴,然後多出去走走、瞧瞧,或許哪個不經意間,我們就會找到那個足以讓我們心動、然後願意繼續活在這個世界的美麗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