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重磅!周小川、一行兩會集體發聲 信息量巨大

(原標題:週末重磅周小川、一行兩會集體發聲 信息量巨大!)

這個週末,信息量巨大。

2020年11月28日,由中國金融學會主辦的“2020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年會以“金融支持雙循環發展格局”爲主題,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一行兩會的領導出席並發表主旨演講。

周小川:研判通脹的指標還可更綜合、更豐富

就在年會前一天,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發表了《拓展通貨膨脹的概念度量》一文,在各大財經網站廣泛傳播,刷屏朋友圈”。年會上,周小川再次詳述了核心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特別是近幾年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歷與實踐顯示,低通脹對於央行貨幣政策操作和理論框架提出了挑戰,也動搖了通脹目標制的理論基礎。低通脹對央行貨幣政策的挑戰也成爲市場和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問題

周小川認爲,傳統通脹度量主要面臨四個方面的爭議和挑戰:

一是當前的物價指數型通貨膨脹較少地包含資產價格,可能帶來了一定的失真,特別是在長時期比較中的失真。比如,如果資產價格變貴了,養老金未來的投資回報就會降低,未來要想享受設想的養老水平需要花更多的錢。這算不算是一種通貨膨脹,是值得討論的問題。目前普通老百姓的在支出籃子裡必須考慮對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的支出。

二是以什麼樣的收入作爲計算通貨膨脹的支出籃子。目前的做法都是用可支配收入作爲計算通貨膨脹的支出籃子。可支配收入對應的是常規的經常性商品與服務,特別是食品、日用品等等,這些東西確實沒有怎麼漲價,甚至還降價了。但是在籃子以外的東西也是需要支出的,無論是稅前支出的,還是某種制度要求支出的。居民消費者應該意識到,“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部分價格的變動最終也是要承擔的。

三是勞動付出的度量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勞動的時間、強度、通勤、是否加班、休假情況怎麼樣,這些也是需要度量的,而現行通脹統計及分析未完全把這些概念和關係納入其中。

四是可比性問題。過去物價指數是縱向比,這會帶來一定的問題。例如,科技發展導致電子信息、IT等相關產品,價格下降得非常厲害,可能對物價指數走低或負調整的貢獻率較大。如何究竟該怎麼計算科技進步對物價的影響值得研究。另外,代際的結構性變化會非常劇烈。從壽命變化會引出養老金的通脹問題。2019年,中國人的預期壽命是77.3歲,但1949年時預期壽命僅有35歲。壽命延長,爲保證同等生活水準所需投資的數量也將發生巨大變化。

周小川表示,作爲貨幣政策的反饋變量,通貨膨脹指標還可從更綜合、更豐富的角度進行考量。

央行劉桂平:允許外資深度參與國內資管市場

可通過金融開放,加強國內金融體系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制度規則國際的對接,允許外資深度參與國內資管市場,爲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提供更爲多樣化的渠道。同時,可引入更多金融機構和專業投資者參與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建設,提高養老金投資管理水平,擴大居民養老資產選擇範圍,分散投資風險,解決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的養老金不足問題。

以金融開放爲契機,構建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機構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可更好發揮金融的定價功能、風險分散功能和服務功能,利用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各類資金有效參與國內大循環。

推進金融市場開放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實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等國家發展戰略爲突破口,順應國際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需求,按照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擴大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使用人民幣投資境內債券和股票優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安排,提升資本市場流動性和定價效率

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快外匯市場建設和對外開放。深化貨幣合作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爲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和人民幣清算行安排,提高人民幣清算效率。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促進人民幣在岸、離岸市場形成良性循環。

完善與全面開放相適應的風險防控體系。協同推進金融業開放、人民幣可自由使用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建設更寬領域的金融安全網,夯實風險防控的體制機制基礎。建立健全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加強行爲監管,防範跨境資本流動系統性風險。加強跨境監管和處置合作,防範跨境監管套利和風險傳遞。廣泛應用高新技術提升監管效率和風險防控的有效性。

銀保監會曹宇:要處理好加強監管與支持創新的關係

曹宇表示,銀保監會嚴格開展監管執法。2017年以來,共處罰銀行保險機構10865家次、責任人員13823人次,罰沒金額合計87.37億元,超過前十年總和;取消任職資格767人,禁止從業766人,監管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深入人心。

要處理好加強監管與支持創新的關係。始終將是否有利於支持實體經濟、是否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是否有利於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這“三個有利於”原則,作爲衡量金融創新合理性的基本標準,堅決打擊偏離實體經濟需求、危害金融穩定、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僞創新”“亂創新”行爲。

隨着綜合經營的不斷探索,跨行業、跨市場的交叉性金融風險日益突出,“監管真空”和“監管重疊”交織存在。在機構監管基礎上,要更加註重功能監管與機構監管的有機結合,織密監管矩陣,拓寬監管視野,延伸監管鏈條,穿透識別風險本質,做到機構、業務和風險監管全覆蓋。

要更加註重宏觀審慎監管、微觀審慎監管、行爲監管的協調效率,形成跨市場、跨行業風險防線;更加註重金融政策、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的優化組合,形成政策措施合力;更加註重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形成金融風險防控的全國“一盤棋”。

證監會閻慶民:健全常態化退市機制

閻慶民透露,近期,證監會將啓動爲期2年的公司治理專項行動,要求公司對照監管要求,全面自查、嚴格整改,實現治理水平整體提升。

要增強監管適應性,優化上市公司質量發展的環境。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企業自身承擔主體責任。同時,資本市場監管也要結合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增強適應性,不斷健全股票發行、併購重組、退市等基礎制度,營造更加市場化、法治化的環境,支持上市公司做優做強。

健全以信息披露爲核心的股票發行註冊制,切實把好“入口關”。註冊制是比覈准制更加市場化的股票發行制度。但目前註冊制改革只是有了好的開端,有些制度還需要不斷磨合和優化。在接下來全面實施註冊制過程中,應當牢牢堅持以信息披露爲核心,不斷提高註冊制的適應性。要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規則體系,在確保真實、準確、完整的同時,促進信息披露更加簡明清晰、通俗易懂,提高信息披露質量。要進一步推動信息披露電子化、線上化,既便利投資者閱讀,又降低企業披露成本。

健全併購重組市場化機制,更好發揮主渠道作用。“雙循環”格局下進一步提高我國併購制度的適應性,要以實施併購重組註冊製爲抓手,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豐富市場工具,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支持上市公司通過併購重組強化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提高經營效率。

健全常態化退市機制,實現“退得下”“退得穩”。上市公司有進有出、優勝劣汰,才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進不出”將扭曲市場估值體系,導致逆向選擇、劣幣驅逐良幣。提高我國退市機制的適應性,也要通過重組一批、重整一批、退市一批,拓寬多元化退出渠道。同時,對於嚴重財務造假的“害羣之馬”、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殭屍”,增強退市剛性,決不允許“久拖不退”。落實新《證券法》,推動投保機構代表人訴訟制度儘快通過典型個案落地,實現市場出清與保護投資者的雙重目標。

文章綜合自:中國證券報、券商中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