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雞場搬上荒山,卻爲村民送去希望——“逆行者”張玉會的幫扶故事
(原標題:她把雞場搬上荒山,卻爲村民送去希望——“逆行者”張玉會的幫扶故事)
編者按:爲了實現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軍令狀,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黨員幹部在忙些啥?脫貧攻堅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中國式扶貧的成功密碼到底是什麼?
從革命老區到民族地區,從黃土高原到偏遠邊陲,百餘名來自中央主要媒體的記者,深入全國百個左右的扶貧點,與當地幹部同吃同住同勞動,聚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記者將用全媒體形式記錄脫貧攻堅面臨的形勢與挑戰、講述來自最前線的扶貧脫貧的故事、聚焦貧困羣衆的渴望和期盼。
同時,歡迎登陸新華社客戶端,用鍵盤敲下你所關注的脫貧攻堅的問題,客戶端的“問記者”功能將把你的關切直接傳到記者的頁面。
新華社貴陽5月8日電(記者高潔)崎嶇陡峭、物資匱乏、土壤貧瘠、運輸不便的深山老林成爲制約困難羣衆擺脫貧困的屏障。因此,易地扶貧搬遷成爲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力抓手。
以新華社記者此次扶貧蹲點調研的所在地黔西南州爲例,州境內地形起伏大,地貌複雜,屬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山區,很多村民祖祖輩輩都熬在大山裡。黔西南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爲99734人,佔貴州省目標任務的13.26%。
大山裡到底能不能趟出一條致富路?談何容易。可黔西南州貞豐縣白層鎮壩橋村興農養殖場的養雞大戶張玉會卻用8年的時間證明——能。
在貞豐縣珉谷鎮與白層鎮交界處,我們驅車來到一處山腳下,擡頭望望似一路可見的普通山頭,沒看出有什麼不同。
剛剛下過雨的山路有點滑,我爬到一半停下來休整。一大早就去送雞苗的張玉會開着車到了山腳下,沒一會兒她就跟了上來。
“費勁吧,我十分鐘就能爬上去。”張玉會拉起我的手一起往山上爬。
山裡的年輕人紛紛選擇下山打工,張玉會爲何非要做一名“逆行者”,將養殖場建在海拔2000餘米的山窩窩裡,吃住在半山腰上。
“要不是我們這個雞娃的品種就適合放養,養在山裡的雞不容易得病,哪個願意跑到山上來吃苦?”張玉會說,她養的這雞叫“金谷黃”,是雜交出來的品種,而原生態無污染正是她闖市場的“金招牌”。
張玉會的養雞場就在眼前,儘管她用網將整個雞羣固定在一大片區域,還是有有能耐的母雞飛了出來,跑到更遠一點的山上去下蛋。
“我當初說要承包荒山,鄉親們都勸我別想着 手心裡煎雞蛋 ,讓我先試試,一年後再給流轉的費用。我說沒問題的。”張玉會嘴上說着沒問題,當時心裡卻並沒有清晰的計劃。
山裡人說話實在,在他們看來,張玉會的打算就像手心裡煎熟雞蛋一樣難。這片荒山長期無人問津,老年人跑不動,可年輕人外出打工顯然更合算。2009年春節,捂着這麼多年在浙江打工攢下的一萬塊錢,張玉會連着跑了三個地方,最終還是決定承包家門口的荒山,回鄉創業照顧年邁的父母。
既然想好了要幹,就不能因爲惡劣的環境打退堂鼓。張玉會將自己的裙子和高跟鞋鎖進衣櫃,一心要在荒山上幹出一點動靜來。
沒錢!託運建築材料的馬隊半路撩了挑子,有維修汽車經驗的丈夫李細友自己動手在懸崖峭壁上建造了溜索運輸物資,連通了養殖場所在的老鷹山埡口到山下老熊灣600多米的直線距離。
沒房!張玉會和丈夫在半山腰一個小山洞裡一湊活就是半年。下雨的時候,他們就拿膠布(塑料布)擋雨。
沒有任何養殖經驗的張玉會購買了不少養殖的書籍,理論加實踐,養到第三批雞的時候,終於摸索到一些經驗。
經過8年的發展,張玉會的養殖場如今年產值達數百萬元。無人問津的荒山變成致富的金山。
山上山下的事情越來越多,張玉會和工人們經常連續幾個月白天黑夜連軸轉。天不亮,張玉會就帶着工人們用三輪車將雞苗一趟趟運到埡口,再用索道運下山。
“我永遠忘不了,有次李細友要回浙江,我一個人在山洞裡睡,洞外黑漆漆的一片,莫名的害怕,一直到電瓶燈沒電了我才睡着。”今年41歲的張玉會將自己最好的青年時光都傾灑在大山裡,回憶起當初的煎熬,她眼角通紅,眼淚轉了又轉,最終沒有流出來。
實際上,張玉會小時候就跟着大人一起在這片山上種過糧食,從天亮忙活到天黑,一輩輩人在大山上辛苦耕種,卻沒有改變貧窮的軌跡。張玉會不希望下一代人還是這樣。
索道偶爾壞了,還是要通過人扛馬拉的方式運輸雞苗下山。新華社發
從2015年開始,張玉會將村裡的貧困戶作爲自己的扶貧對象進行幫扶,贈送雞苗給他們餵養半年後出錢回收。
百層鎮的鎮幹部看到這個幫扶模式不錯,於是動用專項扶貧資金從張玉會這裡購買雞苗免費發放給貧困戶養殖。百家農戶試水100只雞苗成功後,今年發展到每戶1000只。
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裡,張玉會吸納了1181戶入股,向附近的2081戶精準貧困戶發放了雞苗,輻射帶動附近7個鄉鎮(街道)的困難羣衆擺脫貧困。
“農戶拿到雞苗後,只要按照我教他們的法子去餵養,養雞的存活率可以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我們這幾年發放的雞苗是30萬羽。按市場價每斤20塊錢來算,本地雞三斤能賣60塊錢,養雞是短平快的脫貧項目。”張玉會掏出小本子,給我算起帳。
站在山頂的國旗下,張玉會盤算着下一步的計劃。“現在政府支持脫貧的、支持創業的政策有那麼多、那麼好,再拔不了窮根不光別人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自己。”張玉會說。
異地扶貧搬遷一批的困難羣衆搬出去後,流轉的土地可以集中起來用於發展產業。張玉會深知,只有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產生規模效應,才能帶動更多的老鄉脫貧致富。
“家門口就可以就業賺錢,這是很好的機遇。並不是說羣衆搬出來了,我也搬出來不創業了。”張玉會依然覺得自己有用不完的勁兒,她盤算着,索道不是長久之計,如果能打通山上山下的路,她可以把隔壁的荒山也承包下來。
在市場上摸爬滾打積累了不少經驗的張玉會還希望給她的每隻雞和雞蛋打上二維碼,顧客一掃就能看到出產的每個流程,買得更放心。
正說着,張玉會舀起混合了米糠和豆粕的雞食一撒,一隻只活蹦亂跳的“金黃雞”向她圍了過來。灰突突的石旮旯中,金黃雞金色的羽毛點綴其間,一幅動態的寫意花鳥圖就在眼前。而在我眼裡,張玉會就像大山裡的一隻金鳳凰,她的奮進和善良閃着金光。
(原標題:她把雞場搬上荒山,卻爲村民送去希望——“逆行者”張玉會的幫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