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串聯起希望的鄉村公路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30日電(新華社記者古一平、葉昊鳴)路,爲出行提供便利,也串聯起千家萬戶發展的願望。
記者近日在內蒙古走訪調研發現,一條條寬闊的鄉村公路,如今已成爲了一條條致富大道。
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這裡種植着密密麻麻的山葡萄,通過粗壯的根系從土壤中源源不斷吸收養分,是當地暢銷的特產之一。
“釀造紅酒講究原料新鮮。現在,前一天晚上通知農戶採摘山葡萄,第二天就可以送到廠裡發酵、制酒。”當地的內蒙古弘坤蒙野酒業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依託當地便捷的C072、C230等村級道路,分散在馬鞍山村各個地頭的山葡萄可以在收穫後第一時間被剪下、運往當地的酒廠,通過破果、發酵等過程,釀出符合標準的紅酒。
據瞭解,蒙野酒業目前已與馬鞍山村共同成立合作社、簽訂山葡萄長期收購合同,馬鞍山村種植戶由此直接增加數千元收入。像山葡萄根系一樣密佈的農村道路,正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源源不斷“輸入養分”。
同在喀喇沁旗的砬子溝村,曾經通向外界的大多是砂石道路,道路不暢導致運輸受限。“本地特產硬果番茄只能靠小車往外運輸,運量小、積壓很多,每年都要‘瞎’掉一些。”砬子溝村黨支部書記林海升回憶起以前的情景仍然感慨連連。
如今,在升級爲柏油路的縣道陳砬線上,一趟趟大貨車進出山溝,將硬果番茄拉向了山東、浙江等地,成爲當地消費者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在接通了大廣高速後,砬子溝村還因當地青山環抱、滿目皆翠的優美環境,吸引了大量遊客來此休閒旅遊。通過旅遊和硬果番茄種植,砬子溝村每年增加就業人數超過15人。
“要想富,先修路”,這已成爲期盼美好生活的鄉村百姓的共識。除此之外,農村公路還有着更爲重要的功能。
驅車行駛在貫穿科爾沁沙地的烏白公路,記者被車窗外的景觀震撼:黃沙中,一個個草方格連成片,猶如鐵甲,鎖住流沙,讓綠色在茫茫沙海中頑強生長。
“在剛開春,沙地質感比較軟的時候,拖拉機沿着公路拉來稻草包,我們在沙地用鐵杴犁開橫道,插上稻草……”牧民那木吉拉向記者描述着當初鋪設草方格的場景。
翁牛特旗位於科爾沁沙地西部邊緣,全旗沙化土地佔比近四成,約14萬人生活在沙區。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長期的治沙實踐中,當地人總結出“以路治沙”模式,通過烏白公路這樣的穿沙路,治沙所需的物資和人員源源不斷地匯聚,用稻草在公路兩側埋設草方格,在方格內部栽種檸條、樟子鬆等耐旱植物,以恢復沙地植被。目前,翁牛特旗已開通16條穿沙公路。
橫穿科爾沁沙地的烏白公路。 新華社記者古一平 攝
我國廣袤的大地上,萬千農村道路縱橫交錯,服務億萬農民、助力國家戰略。而一條條路的背後,都有着一個個忙碌的身影。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鎮,這裡道路筆直整潔,彷彿一條條巨龍,連接着鎮子與周圍的路線。
鎮級“路長”張明旭告訴記者,他負責的道路總長超過190公里,需要保障經過梅林鎮境內的1條縣道、1條鄉道和37條村道通暢。
截至2023年底,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460萬公里,各級路長共計67.6萬人,有農村公路管理任務的縣級行政單位已實現農村公路“路長制”全覆蓋。正是這些“路長”的默默付出,農村公路的建設、管理、養護、運營工作得以責任到人、執行有序。
提起“超級工程”,人們會想到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北京地鐵網絡等城市中的“大塊頭”。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孫文劍表示,460萬公里的農村公路大網,服務6億中國農民,打破區域隔絕、破除地理屏障,連接起日新月異的城市和生機勃勃的鄉村,也堪稱“超級工程”。
因路而行,因路而興。以內蒙古分佈廣泛的鄉村公路爲縮影,460萬公里的農村公路越鋪越密、越建越好,持續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