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清華”講壇 | 常沙娜:永遠的敦煌

點擊查看直播回顧>>

我們今天得以欣賞的敦煌古蹟,是怎樣被保護下來的?如何研究敦煌?神秘而迷人的敦煌藝術如何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爲何藝術設計中,中國人自己的文脈不能丟?

4月21日下午4點,著名設計家、教育家、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沙娜先生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爲《永遠的敦煌》的主題演講,帶領大家暢遊大美敦煌。

近兩千名觀衆到場聆聽演講,同時衆多網友在場外觀看了在線直播。

結緣伊始:敦煌血脈連

一開場,常沙娜先生就介紹了自己與敦煌的特殊緣份

她從小出生在法國父親著名畫家常書鴻塞納河邊看了伯希和的《敦煌圖錄》後決心回國保護敦煌,由此她的命運也發生了逆轉,於1943年跟隨父母來到敦煌生活。

父親那代人,是守護敦煌的開拓者,篳路藍縷,保護工作從防沙種樹開始做起。

常沙娜先生說她的童子功是在敦煌打下的,1946年至1948年,15歲至17歲期間,她因家庭變故而輟學每天像敦煌研究所工作人員一樣去洞窟臨摹壁畫。這份紮實的童子功,練就了她的造型能力,令她受益終生。

結識林徽因:走上設計之路

常沙娜先生還動情地回憶了她設計生涯的引路人林徽因先生。

1951年春季,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她協助父親籌辦“敦煌文物展覽”,在展覽上,與樑思成夫婦結緣,他們破格將她安排到清華大學營建系當助教。在林徽因先生的指導下,她開始大膽地將敦煌元素糅進北京特種工藝——景泰藍中,“是林徽因先生決定了我終身獻身給藝術設計和教學”。

敦煌花開:傳統與現代設計

常沙娜先生向觀衆詳細描述了她設計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頂燈宣武教堂彩色玻璃窗、香港志蓮淨佛像,以及她從中學到的寶貴經驗。

“(設計人民大會堂時)我們的工程師叫張鎛,我永遠忘不了他。他說沙娜你這個圖案很好看,但是你要注意你的設計要跟我們宴會廳的功能相結合,要把通風口、照明結合起來。沒有照明、沒有通風口,你設計的再漂亮也沒有用。我就把敦煌的藻井圖案和照明元素結合起來。”

“(設計志蓮淨苑佛像時)我把敦煌唐代的45窟、328窟,兩個窟盛唐的佛像組合在一起。盛唐是唐朝最繁盛的時代,用色是非常講究的,我給它恢復了起來。當時主要色調是石青石綠土紅土黃。裝飾起來是深中淺,深的放在中間,與淺的組合在一起。每一個圖案不是綠就是綠,藍就是藍,而是分深中淺。這樣弄出來很豐盛,很漂亮。”

不要浮躁:對敦煌要開展專題性研究

在談到敦煌的研究與保護時,常沙娜先生強調要對敦煌做專題性研究。“敦煌方方面面可開發、可研究的東西很多,包括建築、音樂、樂器、舞蹈、服裝等,很多,都是專題性的。包括歷代的山水怎麼表現,植物怎麼表現,動物怎麼表現,要進行專題的研究,不能籠統。所以,我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這個問題上研究好了開發出來,再重建,這是搞活,而不是動了原來的東西。”

她同時也批評了現在研究敦煌的一些浮躁病:“我擔心現在在敦煌,紮紮實實地在那裡真正地去研究獲得的成果還是不夠,很多時候就是看一看、晃一晃以爲就夠了。所以我強調一定要好好地下決心吃苦耐勞,在那裡好好研究、好好學習。”

殷切叮嚀:設計界不要丟了傳統文脈

常沙娜先生認爲如今的藝術教育缺少紮實的功夫,特別是學生大多用電腦製圖、拼貼,手工活越做越少。所以在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更注重紮實的“工匠精神”,她指出“傳統和大自然的形式一樣很重要,能使我們的圖案設計更加豐盛”。同時語重心長地強調“不能丟了傳統文脈”,要堅持深入學習繼承傳統,“古爲今用,洋爲中用”。

在演講結束前,常沙娜先生說:“我一輩子什麼都經歷過。我出生在法國,在文化大革命也捱了鬥,說我是資本主義小姐,生在法國,在美國留學。但我愛我的祖國,我的老前輩也愛我們的祖國。我現在已經89歲了,但是我還是依然很樂觀。就像我父親說的那句話,‘生命不息,跋涉不止’,能做什麼就繼續做什麼,高高興興的。”

她特別鼓勵年輕人要有思想準備,要奮鬥,要面對現實,好好地幹,要爲自己的國家作出貢獻。(作者:人文清華)

人民日報、人民網、光明日報、新華網、中國網、中國青年網北京電視臺鳳凰網本站教育、本站藝術、騰訊新聞搜狐文化等媒體的記者到現場進行了報道。本站新聞、騰訊新聞、鳳凰新聞、搜狐千帆直播、今日頭條網絡平臺對活動進行了在線同步直播。

“人文清華”講壇是清華大學發起的大型思想傳播活動,推動建設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清華新百年。講壇定期邀請優秀人文學者,在標誌性建築新清華學堂發表公衆演講,闡述其經典學說、獨特思考和重大發現。

講壇於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華學堂正式開啓以來,已舉辦20場演講,此前文學家格非、國學家陳來、社會學家李強、倫理學家萬俊人、歷史學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暉、國際關係專家閻學通、國家高端智庫國情專家胡鞍鋼、心理學家彭凱平經濟學家稻葵、法學家崔建遠、教育家謝維和、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著名影視評論家尹鴻、公共管理專家薛瀾、科學史家吳國盛、文字學家黃德寬、經濟學家白重恩等知名清華人文學者,和74屆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獲獎作家清華校友郝景芳都曾來到講壇分享灼見,與聽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