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種子”,爲何“種”在二里頭?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寶安講壇第十二期開講

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青銅鑄造作坊及青銅禮器羣、最早的綠松石器加工作坊及綠松石質禮器羣……諸多“中國之最”,都出自豫西的這個小村。

7月27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寶安講壇第十二期開講,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做客深圳市寶安區,帶來《最早“中國”王朝肇始——解密二里頭遺址》主題講座,從二里頭遺址的最新考古發掘成果中揭開“最早中國”的“面紗”,爲現場200餘名、線上3萬餘名觀衆解讀華夏第一王都的“文化密碼”。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有多位經深中通道前來的中山市民,這是他們首次現場聆聽寶安講壇。

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

2018年5月舉行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發佈會指出,“以二里頭遺址爲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開啓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夏都”“華夏第一王都”“最早的中國”“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二里頭遺址擁有多個“重量級”稱號,而關於它的考古故事要從65年前說起。

1959年,著名史學家、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隊在調查“夏墟”時,發現了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此後,幾代考古人在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持續發掘和研究,發現了豐富而重要的文化遺存,確認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是研究中國王朝國家形態、探索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遺址。

“若論二里頭最寶貴的東西,我認爲不是綠松石器,也不是青銅器,而是幾個小‘土堆’和‘土路’。”趙海濤所指的“土堆”和“土路”,是指在二里頭遺址中心區發現的主幹道及兩側牆垣,揭示二里頭都城爲宮城居中、顯貴拱衛、分層規劃、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多網格式佈局,完全符合“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的都城規劃特點。

“這樣嚴謹、清晰的佈局,表明當時社會結構層次明顯、等級有序,已經具備成熟發達的規劃思想、統治制度和模式,這是二里頭進入王朝國家最重要的標誌。”2022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佈局”項目獲評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里頭作坊區是“中國最早的國家高科技產業基地”

中國有“禮儀之邦”之稱,禮樂制度是早期華夏文明的核心、特色和精髓。二里頭遺址中出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禮器,其中最著名的是有“華夏第一龍”之稱的綠松石龍形器。龍形器長約65釐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又細又小的綠松石片組成的菱形鱗紋,龍身之上還置有一組銅鈴和玉鈴舌。

“二里頭遺址出土了7件銅鈴、3件銅牌飾,只要有銅鈴的墓葬,一定與龍形器共同出現,形成了固定搭配。”趙海濤指出,《詩經》中的“龍旂陽陽,和鈴央央”,側面印證了二里頭這一祭祀習俗對後世的影響。

趙海濤將二里頭作坊區比喻成“中國最早的國家高科技產業基地”,在這裡,中國鑄銅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和飛躍——二里頭先民將發達的製陶技術與冶金術相結合,創造出使用複合陶範鑄造青銅容器的技術,鑄造出中國最早的複雜青銅容器。

此外,遺址中還發現了僅有依仗功能的玉質禮兵器,陶製禮器也有一定佔比;類似石磬、陶壎等多種類多質地的樂器則反映了二里頭時期樂器也存在的相應制度。

“從都城選址、多網格式的都城佈局、祭祀遺存、墓葬,到青銅、玉質、綠松石等禮樂器一系列發現表明,二里頭文化形成了社會等級制度化、系統化、禮器制度規範化的王朝禮制體系。”趙海濤表示。

二里頭開啓夏商周青銅禮樂器、王朝文明

趙海濤認爲,二里頭文化是最早的核心文化、廣域王權國家,開啓夏商周青銅禮樂器、王朝文明,爲高度發達、繁榮的商周文明奠定了基礎,並與商周文明一道,構成早期華夏文明發展的主流,確立了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在都邑規劃方面,二里頭文化爲先秦時期其他城址探索佈局提供了有益參考;在鑄造技術、青銅禮器的基本器類、器形風格、功能和青銅禮樂制度的基本內涵等方面,二里頭文化爲輝煌、發達的商周青銅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礎,並與商周文明一道確立了華夏禮樂文明的基本特質,奠定了古代“中國”的基礎。

“二里頭的牙璋、銅鈴、鑲嵌綠松石銅牌飾、陶盉、陶爵等禮制用器,廣泛傳播到內蒙古、華東、嶺南甚至越南北部,表明二里頭文化的政治禮儀、制度、思想影響,傳播到了那些區域。”趙海濤認爲,二里頭文化向四方強勢輻射文化影響力,顯示中國歷史由“多元化”的古國時代進入到“一體化”的王國時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充分體現二里頭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是黃河文化和中華文明的主根和靈魂。”趙海濤說。

文、圖|陳雲強 彭豔豔 鄧亞明 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