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宴會廳頂棚:藝術設計與建築功能融合的典範

紅色記憶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陳冠合

1959年國慶前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週年國慶招待會在嶄新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當毛澤東劉少奇宋慶齡董必武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宴會廳那一刻,全場照明設備同時開啓,金碧輝煌的宴會廳神話般地呈現在5000人眼前。那令人難忘的場面永遠定格全體在場者心中

人民大會堂宴會廳頂棚設計靈感來自敦煌莫高窟(第31窟)的藻井圖案。當年的設計者是一位來自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年輕女教師——沙娜。她是“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女兒,12歲時便跟隨父親走進了茫茫沙漠。她一生鍾情傳統藝術和敦煌文化被譽爲“沙漠之花”。

1958年下半年,27歲的常沙娜被分配到人民大會堂裝飾設計組。她爲大會堂宴會廳頂棚構思了一個帶有唐代敦煌風格,呈中心放射狀花瓣紋樣的創意稿。可當常沙娜第一次帶着自己設計好的圖紙,去請人民大會堂總設計師張鎛看時,這位建築大師馬上提醒道:“沙娜,這樣只設計花瓣不行,你得將照明和通風系統組織到裡面。”當以上問題解決後,又發現外圍的光源連不上,張鎛提示她:“你把這些點光源引出來,再連起來。”她立刻明白了,就將外圍的小花設計爲成串的一圈點光源,呈優美的項鍊狀。張鎛看到新方案後高興地說:“你看這樣多好,把整體裝飾效果建築功能需求完美地統一起來了。”

人民大會堂的裝飾設計組長由工藝美術家奚小彭擔任。他對設計要求非常嚴格。在沒有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年代,設計者都是先手繪1:50的圖紙,凡經他敲定的設計稿,常沙娜都需要馬上在硫酸紙上畫成1:5或1:1的大樣圖,包括詳細剖面圖,然後迅速交付進入施工。今天,當我們面對着那些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珍藏的常沙娜所繪的大樣圖,會發現每張都堪稱藝術品

60多年來,常沙娜所設計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頂棚,早已成爲人民大會堂裝飾設計中的典範,成爲這座東方會客廳歷次盛宴慶典中不變的見證者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1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