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二:誰是補刀者?

羅某社會性死亡”的樑穎,在事件反轉之後,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網絡暴力污衊老師體罰孩子致吐血的家長,在事件澄清之後也受到了網友謾罵;“清華學姐”在道歉之後,受到網友關於身材、長相和分數的抨擊……類似事件層出不窮。

結合數起案例,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的大致路徑爆料者挑起話題――“吃瓜羣衆”網絡圍觀――“好事之徒”煽動輿論――網友“人肉搜索”――真相出現反轉――爆料者遭遇輿論反噬――輿論泛化謾罵――社會撕裂加劇。

2018年,四川德陽女醫生因爲與兩個未成年人發生衝突遭到“人肉搜索”,後服藥自殺。從事發到去世,只有短短5天時間。在她去世之後,曾經對她“人肉搜索”和攻擊的人,開始轉頭去攻擊兩個未成年人。一個人的言語不至於殺人,但“衆口鑠金,積毀銷骨”。

“當你突然死去,所有人都開始愛你。”近段時間經常出現在網絡上的這句話,文字看起來極其簡單,卻殺傷力十足,透露着冰冷與惡毒。轉發擴散、聲援弱者”看似是維護正義,但在真相不明、事實不清的情況下,所有以伸張正義之名讓無辜者蒙冤的言行,都無異於推了一把懸崖邊上的人。

可見,“社會性死亡”事件背後的推手就是赤裸裸的網絡暴力。網絡暴力之所以屬於暴力,是因爲它是一把雙刃劍,對人的傷害是無差別的。最初的受害者首當其衝,曾經的施暴者也同樣難以倖免,他們身邊親友也會被“連坐”“示衆”。輿論批評的泛化,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放大輿論的負面效應,進而撕裂社會。

這當然不是拒絕圍觀和發聲。在人人都有麥克風時代背景下,藉助輿論的力量擴大影響以達到自己的合法訴求,本身沒有問題。必須承認,如果沒有輿論的關注和推動,“呼格案”“張玉環案”等不會迎來更符合法治精神的反轉,陳春秀王麗麗等“被冒名頂替”不會那麼快受到有關部門重視。正是因爲輿論圍觀的力量,才能讓很多事件有機會進入公共空間討論,才能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

理性的圍觀和發聲,是對社會不公矯正。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不關心事實真相如何,罔顧道德法律邊界,急於把個人觀點、道德審判情緒宣泄當作正義之聲的噪音。至於網絡空間會不會因爲這些言論變成“黑暗森林”,當事者會不會成爲受害者,其他人會不會被“株連”,幾乎完全被忽略了。

爆料者與圍觀者都不應成爲這種“噪音”的生產者傳播者。這事關網絡空間的清朗,事關社會文明的進步,事關每個人的合法權益。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言行,一旦超過言論自由的合理邊界,就要承擔相應後果、付出法律代價

構建一個理性對話互聯網輿論氛圍,極其重要,極其緊迫。如果說爆料者是操刀人,那麼有必要追問,誰是補刀者

【相關閱讀】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一:下一個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