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繪畫謳歌光輝時刻――畫裡的“國慶”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被載入中國歷史光輝一刻,同時也銘記到萬千中華兒女的心中。在美術界,許多藝術家用現實主義的畫筆記錄了這一刻、用高超的藝術創作謳歌了新中國的誕生。

新時代對藝術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藝術家迫切需要用新的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來講述新中國的故事,於是現實主義創作完成了“主旋律題材本土化蛻變,也促進了油畫民族化與中國畫在新社會語境下的發展。在此期間,涌現出一大批積極探索的藝術家,他們用畫筆結合中國文化精神和社會現實創作了無數經典作品,足以載入中國美術史冊

油畫民族化――董希文的油畫經典作品開國大典

在記錄新中國成立時刻美術作品中,最早、最經典的莫過於董希文於1953年創作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這幅作品的作者董希文,是一位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中明確“油畫民族化”的畫家。爲了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規律和特點,他用近三年的時間,在敦煌研究、臨摹了大量壁畫,他認爲,這些壁畫上的人物形象能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傑作相媲美,帶有濃厚的東方藝術特色,是獨一無二的。

1948年,董希文用帶有明顯敦煌壁畫風格的繪畫手法創作了《哈薩克牧羊女》,這是他油畫民族化最早的探索成果之一,1949年以後,董希文將西方油畫與中國傳統繪畫精神相融合,創作了一系列“革命歷史畫”作品,被廣大人民羣衆所熟知的《開國大典》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董希文 《開國大典》 1953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件作品除了被人津津樂道的大膽構圖:爲了畫面氣勢和開闊感,省略了毛主席右前側的一根柱子,還有畫面中所有領導人物的方向佈局,董希文選擇從天安門城樓向南的角度,使得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和大片碧藍的天空同時展現在觀衆面前。

曾經做過董希文助教靳之林在文章中這樣講述董希文關於油畫民族化的探索:董希文認爲,中國畫風的特點是在形和光關係上,不以可變的光爲重,而重不變的形;在色彩的固有色和條件色的關係上,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條件色),而重本色(固有色)。中國畫具有裝飾風特點,不要求繁瑣的自然主義地表現對象表面的全面因素,它在色彩上要求概括和歸納;在造型上要求概括和提煉取捨。

在《開國大典》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董希文油畫民族化的創作思路,鮮明的色彩對比、宏大開闊的構圖佈局以及生動、立體的畫面質感,都鮮活地重現了那個偉大而光輝的時刻,並深入人心被歷史長久銘記。

“爲中國畫”――唐勇力的中國畫作品《新中國誕生》

進入21世紀,在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的美術創作工程中,慶祝祖國的生日“開國大典”這個重要題材被再次提及。1953年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可以說人人皆知,這件作品像一座大山一樣,矗立在後來者的面前。如何創作出表現同一光輝時刻的不同畫作來,國畫家唐勇力結合時代背景和創作意義進行了深入地探索和思考,創作了中國畫鉅製《新中國誕生》。

唐勇力 《新中國誕生》 200cm×800cm 2008年―2009年  中國美術館

唐勇力 《新中國誕生》(局部)

在創作剛開始的時候,唐勇力說,那時腦子空白的,不知道怎麼畫,但是通過深入研究、瞭解那段歷史後,漸漸有了思路。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我想把全體政府委員都畫上,但是現實中有很大困難,我自己給自己設了一個難題,要尋找大量的資料,找人物形象。因爲要畫這個題材,人物形象是第一位的,要把每個人畫得像、畫得有神氣,爲此我用了好幾年的時間收集資料、尋找資料。”

創作這樣的重大歷史題材,應該說不光是靠藝術天賦、藝術能力,還要靠堅韌的意志。唐勇力從準備到創作、再到完成創作,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十年磨一劍,在中國畫《新中國誕生》掛到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央大廳正中間時,唐勇力的“爲中國畫”美術教育宗旨初具雛形

“爲中國畫”理念的提出,既是一個展覽的主題,也是唐勇力在主持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工作時的一個創作教育宗旨。“爲中國畫”既是爲了中國而畫,還爲了中國畫的發展、爲中國的民族文化而努力,有雙重含義。

從油畫民族化的《開國大典》到“重大歷史題材”中國畫創作的《新中國誕生》,不僅是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不同經典,還是廣大美術創作者期盼下的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