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評“蹭流量”之三:清朗網絡,斬斷惡流

林 晗

部分社交平臺賬號爲蹭流量編造事實,令真相撲朔迷離,讓網絡環境烏煙瘴氣。還互聯網以清朗,治理須臾不可放鬆。

應當看到,流量本身“無罪”,錯的是爲了追求流量不擇手段地製造熱點、炒作話題的做法,錯的是把流量當作唯一標準、忽視價值導向不顧社會影響片面追求。從這個角度來看,斬斷蹭流之手,關鍵要破除“唯流量論”的頑瘴痼疾,建設健康向上的流量生態圈、價值圈。有關部門要承擔責任、齊抓共管,扎牢織密網絡空間管理的“制度籬笆”,打好綜合施策、協同發力的“組合拳”。

現實中,假冒新聞事件當事人渾水摸魚,高仿甚至冒充名人開設賬號混淆視聽,這些蹭流量的行爲一而再、再而三發生,平臺方難辭其咎。作爲信息內容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平臺必須把加強內容審覈把關作爲首要任務和底線工程,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聽之任之;更不能推卸責任、推波助瀾。一方面要加大處理蹭流行爲的及時性、精準性,採取禁言、禁播等方式及時阻斷虛假信息傳播、遏制其流量變現。通過技術等手段提升溯源能力,對首發謠言和虛假信息賬號,及時進行甄別和處理。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賬號的註冊管理、日常篩查、行爲預警,完善懲處機制、提高違規成本,不給蹭流量行爲可乘之機。

熱點事件發生後,輿論關注焦點迅速形成、公衆信息需求陡增。蹭流量之所以得逞,正是利用了信息傳播的時間差、抓住了公衆關注的焦慮點。真相走在謠言前頭,熱點就不會輕易被蹭。面對熱點事件、突發事件、爭議性事件,要加大信息公開發布力度,及時準確提供權威信息,消除輿論場的雜音噪聲。主流媒體要充分發揮作用,通過嚴謹深入的採訪報道、鞭辟入裡的主動發聲,還原事件的來龍去脈,廓清公衆認識誤區,爲網民釐清方向。平臺方也要健全算法推薦機制,及時傳遞和展現權威聲音,避免虛假信息藉助算法推薦擴大影響,不斷壓縮蹭流量行爲的空間。

對那些惡意蹭流量,甚至涉嫌造謠侵權、假冒官方機構發佈誤導性內容、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影響的,執法不能手軟,該出手時必須出手。2023年7月中央網信辦發佈《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明確提出,對製作發佈謠言,蹭炒社會熱點事件或矩陣式發佈傳播違法和不良信息造成惡劣影響的“自媒體”,一律予以關閉,納入平臺黑名單賬號數據庫並上報網信部門。在落實好各項管理規定的同時,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執法規範和細則,強化典型案例的處置曝光力度,形成對違法違規行爲的有力震懾,讓遵紀守法成爲自媒體從業者的行爲規範和共同準則。

互聯網是億萬人民的共同家園,維護網絡空間清朗也是共同責任。平臺擔責、監管發力、制度健全,才能不斷提升治理有效性系統性,徹底斬斷蹭流之手。

人民網三評“蹭流量”之一:喪失底線,敗壞風氣

人民網三評“蹭流量”之二:追逐暴利,罔顧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