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糊糊的高雄味覺 肉燥飯讓人肚皮「三動」

文、圖/季子弘  摘自/飛鳥季社出版《我愛高雄是也。兼愛小食散步、磨時光》儘管很飽永遠都還能再吃一碗的肉燥飯肚子餓的時候,就會覺得生活在高雄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朋友說這裡方圓兩公里內,處處都有好吃的平價美食。特別是看到寫了「肉燥飯」三個字的攤子,心裡和肚皮都會那麼不爭氣地爲之一動,再動,三動動。

類似的東西,北部稱魯肉飯,南部叫肉燥飯,當然那飯上的覆蓋物也有所差異。魯肉飯的肉以皮和油脂爲主,切丁,肉肥多瘦少;肉燥飯則是以瘦肉或豬絞肉爲主,一粒一粒的,香噴噴的。第一次讓我驚豔的肉燥飯,是在鹽埕區阿進切仔麪店裡吃到,來麪店不吃麪卻點肉燥飯,只能說這碗肉燥飯實在夠香夠入味。這樣形容雖然有點不禮貌,但那香味就像小時候打開控肉罐頭,撲來的是令鼻子一聞肚子就叫的誘人香氣。這香氣充滿兒時回憶,把這肉燥往白飯上頭一撒,肉汁沿着飯粒空隙往下流,兩者相融,才能成就一碗完美滿分的肉燥飯。

最近,我又發現另一間肉燥飯魅力更大,那是位於新興區錦田路上的郭家肉燥飯。有點類似自助餐的方式,有幾樣小菜可以選擇,然後配上一碗肉燥飯和味噌湯,是口感一百分但價錢只要五十元左右的超值午餐組合。這碗肉燥飯,飯與肉燥兩方完全相愛了,味道太香太足,扒起飯來的速度會很快,通常菜來不及配又得舉手呼叫老闆:「再來一碗」。

肉燥飯啊,就是讓人忍不住一碗接一碗,先吞進肚裡再說的南部平民美食!

面線焿大碗加辣香菜多一點臺北有站着吃纔好吃的阿宗面線,高雄到處都有能坐下來慢慢品嚐的面線焿;臺北常吃到的是大腸蚵仔麪線,高雄面線焿的碗裡有大腸、魚漿和瘦肉塊。臺北面線加辣會辣油,高雄面線一定要加甜而不辣的甜辣醬湯頭原本也偏甜,一整碗都是甜甜的南部口味

人生記憶裡吃到的第一碗麪線焿,是在左營果貿社區第九棟的小吃店,店裡還有賣煮黑輪。每次星期天和一羣朋友打完籃球后,就會來這間店報到,對着老闆娘說:「一碗麪線焿、一杯冰奶茶謝謝!」這家面線焿的碗裡只有面線、瘦肉和魚漿塊,沒有大腸和蚵仔,所以後來到了臺北吃到大腸蚵仔麪線還頗感意外,就像到宜蘭蔥油餅卻發現餅裡沒有肉,對我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本來各家做法都不同,但自己還是喜歡口味偏甜的面線焿,除了果貿社區那間店之外,位於新興區中正菜市場內的一家面線焿店,也吃得到讓我懷念的偏甜滋味。這家店位於開封街和復橫路交叉處小碗三十五元,是男生當做午餐也能吃得飽的份量。可以請老闆多加點香菜,桌上那罐甜辣醬千萬不要錯過,對着面線淋上好幾圈,或乾脆在上面玩圈圈叉叉也行,保證不會太過鹹辣而且更加美味

最後一家要推薦的,就在我現在住的鹽埕區,位於大禮街上沙仔地面線焿。這家店超過三十年,原本在沙仔地市場裡擺攤,後來市場改建成公園後,就遷到現在的大禮街上。店面十分乾淨,雖然從小並不知道有這間店,但吃起來味道和果貿社區那間店十分類似。靠着這三碗自己喜歡的面線焿,在高雄味覺印象這條記憶線上,把從前和現在的我,熱呼呼又黏糊糊地連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