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睡眠會有什麼影響?動物實驗睡眠不足下場竟是「這樣」

▲睡覺之前要給身體一些緩衝時間恢復。(圖/取自免費圖庫LibreStock)

文/楊定

睡眠有多重要?

我們一般人都不曉得,現代人生活習慣,很難稱得上正常或均衡。前面也提過,我們五官隨時都受到過度的刺激。我們要明白——再怎麼去追求資訊,還是需要適時踩剎車。倒不是不斷地認爲五官要受到愈多刺激纔好,甚至還認爲沒有刺激就是無聊。我們仔細觀察,現代的社會,不光是人和人的互動加快,就連從電視廣播、各種媒體加上網路來的資訊,都太多太快了,而且只會愈來愈快。這種速度,不光讓我們跟不上,還帶來一些負面的情緒刺激,可能讓我們進一步反彈。甚至,就連到了晚上,我們還是不肯消停。還要拿這沒剩多少的休息時間,用各種資訊刺激頭腦,也難怪睡眠不會安穩。我們很難想像自己可以把一切擺到旁邊,交給睡眠。是我們自己把入睡的門檻提得太高,而沒有給身體一點緩衝的時間去恢復。這一點,是我們在追求好睡之前,應該先了解的。

睡眠真的重要嗎?

這個問題,表面看來很簡單。但是,要正確回答,其實要從幾個層面去探討。首先,最直接的回答,是從生理的層面,也就是——沒有睡眠,會有怎樣的影響?這種從否定着手的提問方式,是絕大多數科學家和醫師最喜歡的策略,已是最容易切入的。過去幾十年來,分子生物生物化學進展,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把一個基因剔除,看看生物體沒有了這個基因的作用,是不是有什麼後果。接下來,也就把觀察到的後果,當作這個基因的功能。我個人年輕的時候,也喜歡用這種取向,在免疫領域得到了相當大的突破。確實,從這種角度,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

▲沒有睡眠會有怎樣的影響?(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如果我沒記錯,約莫1980年代晚期,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瑞赫夏芬(Allan Rechtschaffen)就開始用實驗室的動物做了一些睡眠剝奪的實驗。他想看看睡眠不足,對生物會有什麼後果。不過,我在這裡要先提醒,如果你剛好沒睡飽,讀到這些實驗步驟,可能會對睡眠不足的痛苦,更加感同身受。實驗是這麼做的:他把花盆倒過來,浮在水上。露出來的花盆底部,大概只比水面高出一公分,而寬度老鼠的身體還短一些。我們可以想像,老鼠只要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會落到裝滿水的大水槽裡。然而,老鼠只要適應了,野就可以小心地守住這個小平臺,不會掉下去,甚至還可以進入一點睡眠。但是,進入「快速動眼期」的睡眠,就不一樣了。這個睡眠階段的一個特色是,全身肌肉特別放鬆。一放鬆,老鼠就落到水裡。水一淹到鼻子無法呼吸,牠也就醒過來了。

在這類實驗受折騰的小動物,不只是老鼠,還有狗、貓和兔子等。如果是狗,看到狗像睡了,就帶出去遛一遛。如果是其他籠子裡的小動物,就在牠快睡着時拍兩下、逗弄尾巴和鬍鬚、丟東西到籠子裡、搖晃籠子、挪動牠的窩,讓牠不能睡。或者讓籠子前後晃動,動物爲了平衡,只好不斷地走來走去,當然也就睡不成了。爲了「人道」一點,有些實驗會在大水槽裡多放幾個花盆,或者多放幾隻動物,讓動物感覺壓力小一點。當然,你也會想到,這樣可以減少「壓力」這個因素對於實驗結果的干擾。這麼下來,最多大概兩、三個星期,這些被迫保持清醒的老鼠,皮膚開始出現傷口,而這些傷口很難癒合。同時,牠們也出現各種壓力反應,包括體溫調控失靈、免疫異常,最後步向死亡。無論動物的大小,結果都是一樣的。

▲缺乏睡眠的動物會出現各種壓力反應。(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到了講究分子和基因的年代,也有科學家透過隨機突變的方式,製造出各式各樣的老鼠、甚至果蠅,而從中篩選出總是想睡的或是幾乎沒有快速動眼睡眠的品種。想透過這些動物去了解——睡太多或是不能做夢,究竟有什麼影響。讀到這裡,你可能已經開始同情這些小動物,爲了滿足人類對睡眠的好奇,要承受這些莫名其妙的待遇。你也可能會覺得科學家真是殘忍。但是,類似的事,我們三位作者都做過。其實,早晚有一天都會後悔。但在當時,好像認爲爲了推動科學的進展,計算蒙着頭,也要去做這種實驗。

至於人類,如果被徹底剝奪睡眠,還活得下去嗎?從現代的科學倫理來說,這種實驗是不能進行的。然而,有一種很罕見的先天疾病「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可以讓我們知道人完全不能睡的後果。這種遺傳疾病,多半要到中年纔會發作。一個人本來好好的,突然再也無法入睡,原因是腦部的prion蛋白質出現了一個突變。這種基因的突變,估計全世界只有40個家族有,到目前爲止,也只記錄了大概一百個病例。雖然說是遺傳疾病,然而我們也不能排除正常基因自己突變的可能。真要說下去,每個人都可能出現這個疾病的。第一個「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的病例,出現在1765年。義大利威尼斯的一位男士,突然之間再也睡不着。一開始,也就是我們都可以想像的失眠。連續失眠幾個星期,患者開始神智不清、出現錯覺和妄想、恐慌和各種恐懼症發作,甚至失智。一般情況下,發病後,可能幾個月內就會死亡。當然,這種疾病是極端的情況。那麼,我們一般人又是如何呢?

▲失眠的極端症狀。(圖/取自Adobe Stock)

我記得在《不合理的快樂》提過一種長期的縱貫研究,只要守住一個可以清楚衡量的因素,找一羣人進行長時間的追蹤觀察,就可以用統計方法去分析哪些疾病和這個因素有關。對從事醫學研究的人而言,這些相關性非但對臨牀治療是重大的線索,也是提升個人影響力機會。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醫學研究的樣本數愈大,就可以發表再更好的期刊,以後纔有機會得到更多的注意和支持。

本文摘自《好睡:新的睡眠科學與醫學》/楊定一博士/天下生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