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羣體怨恨調查 最不滿貪官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17日顯得異常「熱鬧」。因爲當天審理音樂高曉鬆駕案,法院內可容納百人法庭媒體人士擠得水泄不通,連法院門口也被來不及向法院登記的媒體記者圍觀民衆圍得裡三層外三層。該案引起如此高的社會關注,學者分析認爲,這是「羣體性怨恨」具體呈現。

法制日報》報導,當天法院判決結果一出,便有逾兩百家媒體網站轉載。次日,北京市的大多數報紙也將高曉鬆醉駕案放在醒目位置。

名人特權受關注

自5月1日醉駕入刑之後,多名醉駕者被判處幾個月不等的拘役刑罰。《2011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俊秀受訪時指出,「高曉鬆的名人身分加上此前關於『醉駕並非一律入刑』的討論,民衆擔心會出現名人特權問題。」

王俊秀說,「羣體性怨恨」就是一些民衆對自己所處現狀感到不滿意,有相似感受的人逐漸形成羣體的極化,表現出共同反應。高曉鬆醉駕案就是比較典型事例,很多民衆從媒體知道他醉駕被逮後,第一反應是「名人犯案」說不定會輕判。

王俊秀透露,撰寫中國首部社會心態的研究報告中發現,「我爸是李剛」突出反映了「羣體性怨恨」;民衆主要不滿情緒指向:貪污腐敗、不作爲的官員;爲富不仁的商人;以及不公平的社會現象

他進一步指出,近年的熱點事件也顯示民衆的心態,如去年底,山西省發生一起一對警察夫婦家中遭殺害案件,媒體和民衆關注焦點始終是這對警察夫婦的寶馬車和鉅額財產

王俊秀強調,案件可能僅屬個案,但網友個人的不滿解讀事件,表達不滿情緒,繼而形成羣體性怨恨。

完善法制化解矛盾

少數腐敗官員造成民衆對政府官員的信任降低,也波及政府部門公信力。王俊秀表示,調查發現,除「高考(大學制度」和「義務教育」處於「比較公平」水準外,其他方面都處於「比較公平」和「不大公平」之間。民衆對「富二代」的不滿,其實是對機會不平等、貧富差距過大的不滿。但一些「寶馬」、「賓士」的交通肇事案件,被解讀爲民衆有仇富心態,其實調查結果並不存在所謂的「仇富心態」,民衆怨恨的是富人的不良行爲。

要緩解民衆的「羣體性怨恨」,王俊秀認爲,落實責任部門徹底解決累積的問題;完善法制體系使人們習慣法律途徑解決衝突,促使行政司法等互補和銜接,以有效化解矛盾和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