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路修與“筍絲”:爲什麼人會“幸災樂禍”

錦繡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5月07日 06 版)

他不得不去做不喜歡的事情,你們爲啥這麼開心

---------------

《創造營2021》播出前,可能誰也沒想過,一檔選秀節目裡最火的選手之一,竟然是個不想出道、只想回家的人。

來自俄羅斯的選手利路原本不是練習生,而是去節目組應聘翻譯的,卻被節目導演看中拉來當了選手,他自己最初並不想出道。

於是別人訓練他在偷懶,別人展示他在摸魚,被分到最差的F班還覺得自己獲得了freedom,沒想到這反而激起了觀衆們的逆反心理:利路修越是不想營業粉絲們越願意打投,還說“就喜歡看利老師不得不打工的樣子”。到後來,連評委們都知道了這事兒,看到利路修不情不願地晉級大家都很幸災樂禍,甚至喊出了“利老師,修(休)想逃”的口號。因爲這事兒做得太損了,粉絲們都被稱爲“筍絲”。

現在,節目決賽已經播出,利路修並沒有出道,筍絲們也不計較。只是有些路人依然陷在不解中:既然你們並沒有真的想讓他出道,那之前他不得不去做不喜歡的事情時,你們爲啥這麼幸災樂禍呢?

你有什麼不開心的,說出來讓我開心一下 | 幸災樂禍是怎麼產生

幸災樂禍,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在別人遭遇不幸時感到開心。這種挺“筍”的情緒是怎樣產生的呢?幸災樂禍的互動模型給出了答案

首先,心理學認爲,對別人幸災樂禍,可以滿足人們與自我相關的動機,也就是說,一個人會不會幸災樂禍,跟自己的特質有關。有的人更容易幸災樂禍,什麼熱鬧都想湊,別人越慘越開心;而有的人就不怎麼幸災樂禍,甚至不能理解“筍絲”的行爲。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心理學家Ouwerkerk研究發現,自尊心不太強的人更容易幸災樂禍,尤其是別人不幸的點正好是自己在意的方面時。因爲別人的失敗和不幸能對比出自己的成功與幸運,讓他們重新肯定自己。很多爲利路修打投的“筍絲”都是普通“打工人”,利路修不得不繼續參加節目的樣子,像極了他們不得不工作餬口的樣子,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沒那麼慘,所以他們特別爲此幸災樂禍。

其次,幸災樂禍不僅與自身狀態有關,更與社會比較有關,人們更容易對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幸災樂禍。本來,跟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往往讓人感到弱勢、痛苦,利路修雖然也是“打工人”,但還是擁有了很多吃瓜羣衆沒有的曝光率和社會資源,也有不錯的學習背景,如果他沒有這些不情願的“不幸”,那跟他相比,吃瓜羣衆可能會覺得自己“卑微”,而對他幸災樂禍,能減輕吃瓜羣衆的“弱勢感”。

最後,人們還會評估他人不幸的情況。一般來說,面對嚴重的不幸,或者完全隨機的不幸,人們的反應並不是幸災樂禍,而是同情。但如果不幸的程度並不高,或者是不幸者“自找的”,那人們可能會覺得“活該”“蒼天饒過誰”。利路修雖然想家不能回,但這並不算是嚴重的不幸,當初去節目組應聘也是他主動去的,所以初期,“筍絲”們普遍都是幸災樂禍的。

善意的幸災樂禍無傷大雅,惡意的幸災樂禍傷人傷己 | 幸災樂禍的影響

不過後來,隨着節目進程,“筍絲”羣體也已經有了分化趨勢:很多人仍然繼續幸災樂禍,相互號召爲利路修打投;也有人開始反思自己的“筍”,想放利路修一馬了。

如果別人的不幸還沒有到痛苦的地步,而是顯得有點尷尬無措,那對此感到好笑也無可厚非,畢竟利老師也曾爲別人的夢想而努力練習過,後期的狀態似乎也變積極了,會收拾自己了,說明他的不幸程度並不算嚴重。

最初,“筍絲”們只想圖個樂子。心理學家Ouwerkerk的另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傾向於與人分享讓自己幸災樂禍的消息,而不是藏着掖着,這也是爲什麼“筍絲”們會相互號召、相互“安利”,讓利路修出圈了。

假設先前利路修真的表現出了無比的痛苦,我想,大部分“筍絲”們也不會繼續幸災樂禍,甚至可能會喊話節目組“放人”了。因爲幸災樂禍往往伴隨着道德評價,可能會讓人產生內疚、羞愧、後悔等道德情緒,使自己先前的幸災樂禍情緒變少。在內疚等情緒的影響下,人們會做出更多親社會行爲,願意體諒別人,願意給別人提供幫助。

如今,利路修已經下島放假了,但他的選秀奇葩故事會一直流傳互聯網上;“筍絲”們不再有幸災樂禍的快樂,但祝大家今後有更多屬於自己的快樂。

2021年05月07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