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客"從何方來 又要到何處去?

在北方的廣東客家人經常會經歷以下對話:

“我是廣東的”

“那你教我一句粵語唄。”

“我不會,我是客家人,說客家話。”

“客家人?少數民族嗎?”

這是很多人的誤區。其實除了粵語,廣東還有客家話和潮汕話兩大語系,但因爲說粵語的人數最多,加上經濟最發達的是講粵語的珠三角地區,因此很多人誤以爲粵語是所有廣東人的母語,而客家和潮汕人常常就被忽略掉了。

▲華南地區漢語方言分佈圖

客家毫無疑問是漢族的一個民系,關於客家人的形成過程,學界多有爭論,結論千差萬別。

有人說客家先民主體南渡的河洛衣冠,有人說客家人的祖先基本是平民百姓。有人說客家先民的主體是南方的土著百越人,有人說客家人的主體是東遷的畲族。有人說客家人在唐宋之際形成,有人說在宋元時期形成,也有人說在明清時期才形成的。

客家人主體地處閩贛粵三省交界山區,介於贛語閩語、粵語三大方言人羣之間,地處東南中心的客家人形成問題關乎着整個東南地區的歷史

▲客家人主體分佈地區

1

客家民系的形成

20世紀以前,關於漢族差異性的研究非常少。30年代,廣東學者羅香林意識到,漢族這類龐大的民族會因時代和環境的變遷而逐漸分化,形成微有不同的亞文化羣體

爲了描述這些亞文化羣體,羅香林首創了“民系”這個詞,指一個民族內部的分支。

中國南方漢語方言衆多,因此漢族民系的劃分常常又以方言爲主要標準,如說粵語的廣府民系,說吳語的江浙民系。以客家方言爲母語的客家人當然也就屬於客家民系。

客家話,又被稱爲“涯話”、“新民話”。無論是“客家”還是“新民”,這個族羣都被強調了“客人”的屬性。的確,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他們不斷遷徙,不斷南下的歷史。

九州初肇,中土發祥—這無疑是客家人的根系所在,也是大遷徙最早的起點。客家先民從北到南遷徙過程中,歷盡苦難,飽受滄桑,陸續進入了江西贛江流域閩西南和粵東北等地區。

他們篳路藍縷,拓荒墾殖。加之先民們南下路上就衍生出了極爲強烈的文化心理認同,在兩宋期間,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山區少數民族特徵的漢族民系。

▲客都梅州“客天下”景區

客家人是漢族中稍後形成的民系,要晚於南方其他民系如廣府人和閩人。但是正因爲客家人對文化的恪守,對文化記憶的定格,在經過千年的漂泊、萬般的磨難後,才能從渾沌中走出,在南越大地上崛起。

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文化認同,又怎以維繫這樣一支萬里長旋,而又散居在南方多個省份以及世界上數十個國家的民系呢?

2

客家先民的五次大遷徙

古人安土重遷,客家人遷徙的首要原因是趨利避害,爲了生存。

大遷徙,從一開始,就是一部血淚史、流亡史。

▲客家先民的遷徙路線

最早的一次大遷徙可追溯到西晉永嘉之亂(307-313年),北方少數民族混亂中原士民爲避戰亂,紛紛攜家南遷。歷史上把這一時期北方人南渡稱"永嘉南渡"。

東晉南朝爲了安置從北方遷來的士民,在南方設立了僑州郡縣。這些人主要遷至江淮地區,離中原尚近,亦有一部分進入江西贛江流域。

北方中原漢人就成了“僑客”。先到爲主,後到爲客,千古皆然。這次大規模的移民是客家民系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肇因

除此之外,大量北方士民南渡對社會經濟發生了重要影響。爲之後江南一帶以及整個南方的大開發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遷徙:受到唐末黃巢起義(875-884年)和藩鎮割據的影響,起義軍的征戰波及南方各省,使得客家先民的住地成爲戰禍要衝,不得以再次南遷。贛南山區住進大批客民,少數更是達到廣東粵東北地區,多數則留在福建東南部的汀州等地。

▲黃巢起義波及地區,客家先民的住地剛好位於中間地帶

第三次遷徙:宋朝,由於契丹、女真入擊中原引起北宋王朝帝都向江南搬遷,大批中原漢人隨之南遷時贛南山區已住進大批客民,閩西南、粵東北一帶山區也進入大批客人。

與此同時,流入福建汀州者的數量最多。北宋末至南宋遷入該地區的北方移民,對客家民系的形成更有着決定性的影響。

第四次遷徙:元朝,少數民族實行高壓統治,客家人聚居區人口大減,經濟、文化也受到摧殘,後來經過明朝的修生養息,粵閩贛交界地區的客家聚居區經濟復甦,人口繁衍了。

然而這時的人地矛盾逐漸突出,令一部分從粵閩贛邊客家大本營遷往廣東其他地區和桂、湘、川、臺等地,形成了客家人分佈在南方許多地區的格局。後來也有一部分梅州客民回遷贛南,使當地產生新客老客之分。

清朝,隨着滿洲部族入主中原,抗清無力的民衆再次分頭遷徙,被迫散居各地。

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後來應“移湖廣,填四川”的號召,大量移民入川。據數據顯示廣東、福建、江西、廣西等省百多萬客家相繼移民入川。現在四川還有一部分地區講着“土廣東話”(即客家話)。

▲四川境內的土廣東話分佈

第五次遷徙:最後一次大規模遷徙,算是一場世界範圍的遷徙,從19世紀中葉開始,在客家人洪秀全在廣西發動的太平天國(並佔領清朝半壁江山)失敗後,參與太平天國運動的客家人怕受到株連,加之受兩廣地區土客械鬥的影響,再次被迫遷移。

▲清朝1850年代到1870年期間,嶺南地區的土家人(廣府等漢族民系、壯族等少數民族)和客家人爲了爭奪土地資源,發生的大規模宗族械鬥事件。死傷將近數十萬人,其規模不亞於一場戰爭

清朝收復臺灣之後,客家人便有一部分遷去臺灣生存;戰亂年代還有部分客家人渡海前往香港澳門,甚至選擇漂流至南洋等海外地區謀生。

▲客家人在印尼建立的蘭芳共和國(1777-1884年),號稱爲“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千年輾轉,逐漸遠行,所到之處皆留下了客家先民的足跡。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爲客家人

3

客家的文化特性

客家先民雖輾轉多處,但是客家民系的歷史文化和族羣意識卻逐漸鮮明。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維繫元素是他們共同的語言—客家方言。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

不同於粵語和閩語,客家方言極大的保留了中州音韻,所謂中州音韻,就是鄭州土話

音韻大師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說:廣東稱客籍,以嘉應諸縣爲宗,大抵本之河南,其聲音亦與嶺北相似。從語言學的角度,佐證了客家話源於中原。

▲客家山歌歌聲嘹亮高亢,別有韻味

儘管和少數民族(如百越族等)長期交融,間接導致了客家話的多樣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夾雜了畲、瑤、黎等少數民族的方言成分,但是從整體上看仍保持着客家話的主體性。

這也是因爲客家人具有獨特的漢民系穩定羣體的歷史淵源,特別是受嶺南山脈的阻隔,所受其他語言的影響滲透較少,纔有可能保存一種較古的方音,形成客家話的特色,並且世代相傳至今。

客家人不斷遷徙,在由北至南後又遷居全國乃至世界五大洲各地的過程中,在環境的壓迫下形成了吃苦堅強、團結進取的精神。

▲客家土樓

有後人一再強調,客家人是當年的“衣冠士族”。因爲衣冠南渡基本上都是一個家族、莊園爲主體來進行的。大規模的遷徙能夠完成,沒有相應的凝聚力甚至是經濟實力是難以完成的。對此錢穆先生有定論“南渡者皆勝流名族,在當時有較高之地位”。

這些客家先民“以郡望自矜”的貴族心理,他們文化意識主導恰恰是儒家的理念,具有重名節、重孝悌、重文教、重信義的道德價值觀念。

▲粵北客家山區

惡劣獨特的山區居住環境更造就了客家人勤勞勇敢、艱苦奮鬥的特性。生活在偏僻山區,這些地方往往有毒蛇猛獸,山賊土匪也時常出沒。爲了保障村落安全,除了習武之外,客家人還會修築半軍事式的圍村,據山險以守。客家人在這種半軍事的環境下,不論男女都需要學會保護自己,自然地養成勇武強悍的風氣。

千年遷徙,萬里長旋,是怎樣的歷史與空間的跨度?

經歷苦劫,九死一生,莫非風雨橋上也在訴諸這征途上的顛沛流離?家園夢斷,異鄉回望,是怎樣叫人斷腸?

從客居,到客戶,到客人,甚至反客爲主,成了客家。雖歷經千年,但是客家人在語言文化上依舊保留中原漢族的氣質,並且穩定地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