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要有“三顆心”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毛同輝認爲,諸如信貸資金安全等後顧之憂,並不都是無解的“死結”,關鍵在於金融機構是不是真正想做這件事,有沒有撲下身子去摸實情、開動腦子去想辦法、針對不同企業的需求去搞產品創新。只要真想、真做、真行動,辦法總比困難多。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是金融機構的職能所在、使命所在,也是廣大實體企業尤其是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所急所盼。但多年來,由於一些民營和中小微企業在申請貸款時“無信用、無抵押、無擔保”,導致部分銀行不敢貸、不願貸。而一些企業因爲資金週轉困難而又拿不到銀行貸款,以致到手的訂單“打水漂”,這樣的事情也不鮮見。
日前有媒體報道,2019年4月以來,山東省開展民營和小微企業首貸培植行動,提高企業獲貸能力,有力支持企業發展。截至今年7月末,全省共有9.2萬家中小微企業獲得首次貸款1102億元。我們能夠看到,金融機構圍繞企業發展痛點提升企業獲取首貸能力的實踐充分說明,諸如信貸資金安全等後顧之憂,並不都是無解的“死結”,關鍵在於金融機構是不是真正想做這件事,有沒有撲下身子去摸實情、開動腦子去想辦法、針對不同企業的需求去搞產品創新。只要真想、真做、真行動,辦法總比困難多。總的來說,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要有“三顆心”。
一是要有立足職能支持實體經濟的真心。經濟興,金融興;金融活,經濟活。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對金融機構來說,在支持和服務企業發展中實現銀企互利共贏,既是立身之本,更是發展之道。金融機構真心支持企業發展,就要勇於面對經營風險,不能畏險而不爲;就要圍繞企業痛點多爲企業紓困,而不是隻圍着那些“光環企業”做一些錦上添花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舉的例子,山東省金融機構開展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首貸培植行動,着力提高企業獲貸能力,緩解企業首貸難,這種做法就是爲人所不敢爲、不願爲,就是在真心踐履使命,真心支持實體經濟。
二是要有踏踏實實培植幫扶企業的耐心。那些首貸能力稍差的企業,必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弱項或制約。金融機構爲它們提供支持,從目標篩選到釐清問題,從制定方案到精準服務,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比如,山東省金融機構在首貸培植行動中,通過“一企一策”開展精準幫扶,量身定製並創新金融產品,就恰恰體現了這種務實、篤實、踏實的耐心,這也是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實現銀企互利共贏取得實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要有防範風險做足繡花功夫的細心。對金融機構來說,服務中小微企業的風險就是銀企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如果金融機構能夠全面掌握企業信息,既有利於爲企業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同時也能增強自己向企業發放貸款的底氣。山東省金融機構在首貸培植中,就充分發揮綜合服務能力,幫助企業建立規範的財務制度,也使自己能夠掌握到放貸所需的完整、真實的企業財務信息和全面的訂單、物流、資金等經營場景類信息。如此,對企業實行動態化管理,把基礎工作做前、做細、做實,就能有效降低首貸風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毛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