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更穩更實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提升

原標題:融資總量平穩增長 信貸結構持續優化 利率水平維持低位

數據更穩更實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提升

中國人民銀行6月14日發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5月,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速繼續保持在8.4%的較高水平;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加2.06萬億元左右;5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同比增長9.3%;1-5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11.14萬億元,爲歷史同期較高水平。

專家表示,5月融資總量平穩增長,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利率水平維持低位。當前信貸增速雖然受到去年較高基數和一些短期擾動因素的影響,但節奏更加均衡,對經營主體支持“實”的成分進一步得到體現。總體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提升。

節奏更均衡 支持更實

數據顯示,1-5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11.14萬億元,總量增長合理,支持實體經濟仍有後勁。同時,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節奏更趨均衡。

專家認爲,信貸投放“擠水分”後增速合理迴歸,有助於實體經濟持續恢復。今年以來,央行引導金融機構盤活信貸存量,對金融數據“擠水分”“去虛胖”,信貸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仍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配。

權威人士表示,金融機構信貸投放依然缺乏足夠的需求儲備,加上季度GDP覈算方式優化後,地方政府督導下虛增存款的現象有所緩解。在此背景下,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仍接近萬億元水平,並不算少。

業內人士分析,地方化債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對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也有下拉作用,如果將這部分因素還原後,當月新增貸款實際上是高於上年同期水平的。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信貸結構持續優化,信貸資源更多流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數據顯示,5月末,高新技術、“專精特新”、科技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分別爲14.77萬億元、4.11萬億元、2.68萬億元,同比增長11.6%、15.9%、19.2%;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爲31.56萬億元,同比增長19.3%;全口徑涉農貸款餘額60.03萬億元,同比增長12.1%。以上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佔各項貸款的比重進一步上升。

社融數據方面,5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391.93萬億元,同比增長8.4%;當月,社會融資規模增加2.06萬億元左右。

“近期企業和政府債券發行節奏加快,對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形成穩定支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財政政策發力正在加快落地,社會融資規模的結構不斷優化。”業內人士說。

利率下調有空間也有約束

今年以來,我國利率水平繼續保持穩中有降態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和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分別爲3.73%和3.69%,同比降幅明顯。二季度以來,貸款利率仍持續處於歷史低位。

5月企業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分別在3.7%和3.6%左右,同比下降超過0.2個和0.5個百分點。同時,隨着經濟恢復向好,物價也在溫和回升,實際利率水平也會繼續回落。

“當前我國政策利率較低,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是穩固的。”權威人士表示,學術界基於不同的假設條件對我國中性利率進行估算,主流觀點認爲當前中性利率水平在2%左右。

今年以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7天期逆回購利率保持在1.8%的較低水平,考慮通脹因素後的實際政策利率不到2%,仍低於中性利率,貨幣政策繼續保持對實體經濟的穩固支持力度。

上述權威人士表示,利率下調仍有空間但也面臨內外部約束。事實上,今年以來,央行已多次公開發聲表示貨幣政策仍有空間,但前期政策效果還在顯現,未來也會結合形勢變化繼續做好逆週期調節。客觀來說,進一步降息面臨內外部“雙重約束”。

具體而言,內部方面,銀行淨息差繼續收窄。利潤是當前銀行補充資本的重要來源,淨息差繼續收窄會影響銀行可持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外部方面,人民幣匯率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2023年以來,中美利差持續倒掛,人民幣匯率面臨貶值壓力。目前中美利差倒掛已達220個基點,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能繼續保持在7.2元左右實屬不易。利率調整也需要考慮對匯率的影響。

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配

數據顯示,5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01.85萬億元,同比增長7.0%。專家表示,M2同比增速放緩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去年高基數形成擾動。數據顯示,2023年5月M2同比增速高達11.6%,存量M2已超過300萬億元,很難寄希望於貨幣總量持續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

其次是高質量發展階段主動“擠水分”。今年以來,規範“手工補息”、優化金融業增加值覈算實際上都是在主動“擠水分”,也是在落實關於避免資金沉澱空轉的要求。在此過程中,M2同比增速會有所回落。在金融高質量發展階段,更多需要的是對實體經濟真實有效的金融支持。

再次是階段性因素影響。5月企業和政府債券發行規模明顯增加,同比多增近9000億元,部分企業還在提前還款,對信貸增長也有下拉影響。特別是近期發行的特別國債具備收益率高於存款、流動性較強、風險相對較小等特點,受到機構、個人投資者熱捧。通過購買理財等渠道,居民和企業存款大量流向債市。

5月末,狹義貨幣(M1)餘額64.68萬億元,同比下降4.2%。整體看,今年以來,M1增速總體呈現放緩態勢。市場觀點認爲,當前M1同比增速放緩受多因素擾動,需要從更廣口徑看待M1性質的市場流動資金狀況。

事實上,隨着金融深化推進和支付便利性提高,一些研究開始關注到M1同比增速被低估的情況。近期中金公司發佈的研究報告提出,與M1類似但沒有納入統計口徑的資金還包括居民活期存款、現金管理類產品、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這三類資金都具有類似M1的特徵。

以此前公佈的4月金融數據爲例,若將以上三類資金納入,4月M1同比增速大概在0.6%-1.1%之間,沒有公佈的數據那麼低。從5月看,若將以上三類資金納入,預計M1同比增速至少可拉高2個百分點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M1同比增速下降與規範“手工補息”和存款分流等因素也有關。一方面,在打擊資金空轉、叫停“手工補息”背景下,部分不規範的企業存款同比減少。另一方面,隨着財富管理方式多元化,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理財產品作爲存款“蓄水池”的作用明顯,對存款的替代屬性增強,部分活期存款向理財市場分流。

專家表示,深層次看,M1同比增速放緩也是經濟轉型升級和質效提升的體現。此外,金融業增加值覈算方式優化也帶來金融數據“擠水分”效應。之前季度金融業增加值覈算方式高度依賴存貸款規模,地方政府有較強的衝動督導銀行衝高存貸款,優化後的核算方法更加註重效益而非規模,各方面開始對過去存貸款數據中虛增的成分“擠水分”,未來數月還將持續產生下拉作用。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