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賺錢“小白”卻不賺錢 原因找到了

投資是一件反人性的事。但大多時候,你我都是普通人。長期投資也要學會理性贖回

[ 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近九成投資者獲得正收益。雖然調研考察時間段內的投資業績表現較優,但在2018年之前,基金投資者歷史盈利佔比仍不足50%。 ]

一名工作上海的“90後”基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自己是從2020年上半年開始在某互聯網平臺買基金,買基金的時候不看基金公司實力,更不看基金經理情況,主要參考指標是該平臺的業績排名,平時很少去主動學習基金的相關知識,申購、贖回更多是跟着感覺走。

“沒什麼不妥啊,基金不就是‘小白’也能投資的嗎?”他說道。

經歷了2020年的爆發,2021年初,公募基金正式火“出圈”,然而基民對基金經理的評價也因業績的波動而極端分化。市場變化太快,從“愛坤”到“菜坤”僅僅只需一個月。

有業內人士認爲,明星基金經理張坤還是那個張坤,只是互聯網放大了結果,同時新基民在高位時紛紛涌入,但卻遭遇了市場迅速回調。

全民養基背景下,相較於股民,基民的畫像是什麼樣的?

近日,銀華基金(博客,微博)聯合多家行業機構發佈《中國權益類基金投資者行爲金融學研究白皮書》(下稱《白皮書》),據悉,該白皮書是業內首次基於行爲金融學視角對國內權益基金投資者行爲展開深度調研。

《白皮書》中,尼爾森、天天基金的樣本結果描述分別爲全市場隨機投資者樣本、天天基金投資者樣本,調研選取的樣本爲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間,進行過權益基金投資的全年齡段人羣

“90後”年初爆買基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真正的主力投資人羣還是更具有儲蓄和資金實力的“中老年人”。根據《白皮書》,全市場隨機投資者樣本的主力軍落在40~44歲年齡段,其次是30~39歲人羣,天天基金參與調研的主力軍爲45~49歲,其次是50~54歲和40~44歲人羣。

基民的過度自信

《白皮書》的線下訪談城市涉及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和蘇州。樣本選取基於權益基金投資者數量,在優先選擇權益基金投資者數量較多的城市的基礎上,有代表性地覆蓋全國一線、二線和三四線城市,覆蓋華東、華北、華南、西南地區

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近九成投資者獲得正收益。雖然調研考察時間段內的投資業績表現較優,但在2018年之前,基金投資者歷史盈利佔比仍不足50%,不過從趨勢上看,基金投資者盈利比例持續上升。

“我國權益基金投資者的確存在着過度自信。”《白皮書》寫道,那些認爲自己能行的“大部分人”的真實投資結果是,只有一半左右真正跑贏了大盤;認爲自己認知能力更強的人羣中,有一半以上的實際認知能力都被評估爲“認知模糊”甚至“認知偏差”,“認知清晰”的不足30%。

金融投資領域,過度自信使人忽視風險,做出過度的交易

很多投資者做了很多交易,但發現沒賺到什麼錢,在不該買入的時間買入,在不該賣出的時間賣出,後來發現做得越多,虧得越多,就是這個原因

同時,《白皮書》總結稱,在實際操作中,認爲投資經驗越多就等於投資能力越強、將個人其他領域的教育背景或工作能力等同於投資能力、將偶然的成功經驗當作個人能力的表徵、相信通過分析研究可以獲得超額信息,忽略研究方法正確性與研究能力的強弱的人,往往會加重過度自信行爲。

過度自信也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一個過度自信的投資者會過分相信自己的擇時能力,進而頻繁地進行買賣操作,而這些買賣操作造成了過多的手續費錯失了市場上漲的機會。

一般來說,基金持有期在7~30天進行贖回會有一筆0.5%~0.75%的贖回費,而多數投資者對此並不敏感。試想一下,如果投資者在一年內,對單隻基金的買賣操作超過10次,那麼5次賣出的贖回費率將達到2.5%~3.75%,相當於一筆銀行理財收益。

“賣盈保虧”是基民的另一種特徵,經濟學稱之爲“處置效應”,即急於結束盈利的投資獲利了結,怠於結束虧損的投資實現割肉。存在典型的處置效應的投資者往往投資經驗偏短、虧損容忍度較高、喜歡逢跌補倉。

調查中,假設當需要用錢,在“快達到預期收益”和“快跌至止損線”的基金中,會贖回哪一個?結果顯示,超過50%的投資者選擇保留虧損倉位,體現出溫和的弱處置效應。

股票相比,調查認爲,基金投資的責任是可以轉嫁的,如果損失的擔責可以一部分分擔到基金經理身上,人們的後悔感和由此帶來的痛苦會減輕。然而這種責任的轉嫁,在股票投資上很難實現。

對於虧損的基金,補倉也是這類投資者的一種行爲。《白皮書》顯示,假設有兩隻同樣主題的基金,其中一隻已經持有,而這隻基金在同一波下跌行情中比不持有的另一隻基金跌幅更大,若投資其中一隻,結果70%的人都選擇了已經持有的,放棄了抗跌能力更強的,而此行爲的核心原因就是“攤薄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定投標的是需要調整的,如果所投資的基金已經不是一個優質的標的,那麼需要及時替換。

例如,以剛經歷過的“新冠疫情”作爲突發事件的模擬環境,投資者在“突發事件造成短期內大幅虧損跌穿止損線時”,八成以上的投資者選擇了保留虧損倉位。

做正確的長期投資,學會理性贖回

作爲普通投資者,如何改善行爲習慣以提升投資業績?

對此,《白皮書》從8個維度提出建議,涵蓋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自我認知、投資理念、投資方式、交易行爲、產品選擇以及外部環境

具體說來,在投資理念上,《白皮書》建議要做長期投資,做時間的朋友。選好合適的產品後,還要建立長期投資理念。該理念在國內外被反覆證明有效。基金業協會和多數調查統計都顯示,長期持有基金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相反,交易頻率過高的客戶往往會獲得較差的投資結果,此次調研和實證分析都證明了這個結論。任何時刻任何產品都可能波動或回撤,基金經理雖然不一定能永遠做正確的決策,但一個優秀的基金經理一定能在較長的投資週期裡,做大概率正確的投資決策,並最終帶來好的投資結果。

銀華基金建議投資者可以在認可基金經理和基金產品的情況下,樹立長期投資理念,給予基金經理更長的時間和更自由的操作空間,去發揮他們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

然而,在投資方式上,要做正確的長期投資,學會理性贖回。這與上文提及的理念並不矛盾,《白皮書》認爲,長期投資的前提是“優秀的投資經理”,有些時候,基金產品的浮虧來自於股票大盤的下跌,這時候,要給優秀的投資經理足夠的時間;而有些基金產品的浮虧是由於投資經理的能力不足,這時,持有的時間越長可能虧得越多。同樣的道理,優秀的基金經理也可能讓創了新高的產品再創新高。

“理性贖回、優勝劣汰。”《白皮書》概括道,對優秀的基金經理和產品,不因漲多了就贖回,也不因大盤迴撤而離場;而對不具備上漲潛力的基金,不因虧損而繼續期待反彈,果斷贖回切換更優秀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