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央行舞劍 意在打臺商炒地

工商社論

中央銀行2020年底陸續祭出多項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外界也多用央行再度出手打炒房形容。事實上,細究央行這波的管制重點,與其說是打炒房,打炒地其實才是央行的終極目標。換言之,這波央行心中的頭號戰犯不是過往所說的投機客,反而是建商,還有借回流投資之名、行養地炒作之實的臺商

先看央行去年12月7日常務理事會調整不動產貸款針對性審慎措施的四大內容,首先是新增全國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限制:第一戶貸款最高貸款成數爲六成;第二戶(含)以上貸款最高貸款成數爲五成,均無寬限期。二是新增全國自然人第三戶(含)以上購置住宅貸款限制:最高貸款成數爲六成,無寬限期。三是新增借款人購買都市計劃劃定之住宅區及商業區土地貸款限制:應檢附具體興建計劃,最高貸款成數爲6.5成,並保留其中一成俟動工興建後始得撥貸。四是新增餘屋貸款限制:最高貸款成數爲五成。

央行並在說明修正主要考量因素時,直指主要經濟體持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的資金外溢效應,讓銀行過度集中不動產授信,將「影響信用資源配置,不利生產事業實質投資」。且自然人多筆購屋貸款及公司法人購屋貸款續增購地貸款部分借款人利用銀行資金進行養地、囤房;餘屋貸款亦有授信條件過於寬鬆等現象

在此同時,央行也強調,本次針對性審慎措施僅規範風險貸款戶,並不影響首購及換屋等絕大多數實質需求貸款案件

相較於十年前的「打炒房」,央行主要鎖定的是房屋「地區」和「價格」,列出所謂管制區貸款成數限制和豪宅貸款限制,這次央行的重點明顯是「對象」,也就是對「有可能囤地者」,即建商和臺商,祭出較嚴格的授信規範,也就是央行這次其實是要「打炒地」。

這一點從央行理監事會議參考資料也可看出端倪。央行指明上波房價擴張初期,以雙北市漲幅較大,並逐步帶動其他都會區房價上揚;近年房價漲勢則以新推案漲幅較大,六都中以臺南市、新北市漲幅最大,並帶動成屋價格上揚。

也就是說,央行如果要把十年前打炒房那套端出來,基本上應該是拿新北、臺南設區域管制,但爲什麼央行沒有這樣做,反而是從土建融貸款和餘屋貸款下手,央行的議事錄也給了答案:「本波房價攀升政經背景與成因均異於上波房價擴張期」,部分反映區域供需變化,例如臺商回臺與國際科技大廠投資、交通路網等建設陸續開發及人口遷移等因素,帶動購屋需求,加以土地與營建成本上揚。

真正讓央行最在意的則是「2020年下半年來,隨國內疫情趨穩,投資客、置產族增加,預售屋紅單交易、囤屋養地現象漸增」。

如果央行在意的是投機客,試問有幾個投機客有能力「囤屋養地」,進一步看,能達到「囤屋養地」者,一是建商,二就是手握雄厚資本可以買賣土地的臺商。

這也說明了爲何央行在2020年12月最後一週,又找來八家公股銀行、八家民營銀行、四家壽險和四家票券,強調「審慎辦理工業區土地抵押貸款業務」,意思就是金融業者只要能辦理授信,不論是銀行、壽險和票券,辦理工業區土地抵押貸款業務都要注意風險控管,包括落實土地抵押貸款貸前審查及貸後覆審、透過銀行自律規範強化閒置工業區土地開發利用,及對短期買賣工業區土地案件應訂定較嚴格的授信條件。

央行這場會議,坐實了一件事,就是除了建商有囤地之嫌,許多回流臺商打着投資的旗幟,其實也是在養地、炒地,因此成爲央行眼中釘。

央行2020年12月31日的新聞稿就直指,受臺商回臺投資及工業區土地供給有限等因素影響,近期工業區土地價格有上漲情形,爲利企業正常設廠或營運資金籌措,以協助產業發展,爲「避免金融機構資金流供借款人囤地之用」,籲請金融機構審慎辦理工業區土地抵押貸款業務,切實落實風險控管事項。

意即央行這一連串措施中,不管是法人還是買房買到三戶以上的自然人(也就是過往被認爲可能是投機客者),都只是小魚小蝦,央行真正要抓的大白鯊,是炒地皮的那些大咖,特別是向銀行借了「迴流投資」資金,結果拿去炒地的臺商。

對於平穩房市,央行強調房價暴漲暴跌易危及金融穩定,甚至導致經濟衰退,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都足爲殷鑑;更提出鑑於「住」爲基本民生需求,加以居家隔離或辦公已是防疫重要防線,各國應積極協助民衆在合理負擔下解決居住問題,慎防「住宅金融化」、推升房價。

這樣的理由固然合情合理,但相較於此,央行最介意的仍莫過於臺商回臺投資資金變成養地、炒地基金,拿了政府利息補助的貸款卻「圈地囤房」,讓全民必須共同揹負房價上揚甚至是住宅金融化的苦果。這場央行與炒地者的戰爭,已從2020年跨越到2021年,再下一步不排除就是對養地的臺商祭出追討利息等懲罰措施。